貿戰改變供應鏈 臺廠掀遷徙潮
英業達將部分筆電與伺服器轉移至臺灣生產,圖爲英業達總部外觀。(本報系資料照片)
臺灣外銷訂單在各地生產比率
中美貿易紛爭下,全球供應鏈逐漸走向碎片化,臺商在全球生產配置亦出現挪移,在大陸(含香港)生產比率已明顯下降,以移往東協及返臺較多。
據經濟部調查,2019年在大陸(含香港)有生產線的臺商中,進行產線調整者佔21.5%,其中紡織品、化學品、電機產品等主要移往東協,比率均在6成以上;科技業者則傾向移回國內,顯示臺灣仍爲科技產業重新佈局產能的首選。
從科技大廠動向來看,鴻海集團至少已在16國布建廠區,大陸以外的海外產能將從25%逐步因在地化佈局而提高。臺積電今年5月也宣佈將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120億美元,興建且營運一座5奈米晶圓廠。此外,和碩去年提出在臺灣投資臺幣149億元計劃,今年將持續執行;英業達將部分筆電與伺服器轉移回臺生產,部分智慧裝置則轉至馬來西亞生產;仁寶去年越南擴廠;廣達今年也宣佈加碼投資泰國等。
根據經濟部外銷訂單海外生產實況調查顯示,臺商在大陸(含香港)生產比率由2017年48.2%下降至2019年44.8%,下降3.4個百分點,取而代之的是鄰近亞洲和美歐等地區;同時,近年政府積極排除貿易障礙及提高臺商迴流誘因,致國內生產比率逐年提升,2019年較2017年提高0.9個百分點。
2019年臺商在海外生產的產品近7成4「轉銷第三國」,逾2成於「產地銷售」,較2017年分別減少4.1個百分點,及增加3.7個百分點,顯示臺灣供應鏈愈趨在地化,提供就近服務。與2017年相比,以電子產品「轉銷第三國」比率減少10.6個百分點最多,資訊通信產品、基本金屬亦各減3.6個、4.4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