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獨排衆議決定抗美援朝

毛澤東(右)被認爲利用韓戰消滅反共軍人,圖左是北韓領袖金日成訪北京。(本報資料照)

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拂曉時分,北韓軍隊突以排山倒海之勢越過三十八度線(南北韓分界線),大舉入侵南韓,點燃了朝鮮半島的戰火,遠東告急,全球震撼。

韓戰(中共稱之爲「抗美援朝戰爭」)乃是二次大戰結束後的第一個局部戰爭(又稱區域戰爭或有限度戰爭),也是冷戰時代的第一場自由世界對抗共黨集團的圍堵戰爭,同時亦爲美國在冷戰時代首次執行所謂「警察行動」。

韓戰爆發前,南韓在李承晚大統領的領導下,形同一盤散沙,國力虛弱,政治鬥爭不斷;殘破不堪的日本在「美國凱撒大帝」麥克阿瑟將軍的統治下,百廢待興;剛撤守臺灣的國民黨政府,則猶在驚魂未定的喘息階段;在華府,杜魯門政府的一羣策士正秘密計劃進行「棄蔣保臺」陰謀,試圖逼使蔣介石離開臺灣,自我放逐到菲律賓,臺灣則由美國派兵保護,俾交由聯合國託管,華府希望曾受美國教育的吳國楨(文)與孫立人(武)出任臺灣領導人;在北京,儘管共軍於一九四九年十月在金門古寧頭慘敗,但毛澤東仍堅持要儘快「解放臺灣」,並指定宋時輪指揮第九兵團(轄二十、二十六和二十七等三個軍)擔負渡海攻臺任務。

韓戰來得太突然了!這場歷時三年的戰爭徹底改變了東北亞和西太平洋的戰略態勢與政治面貌。韓戰時期擔任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的五星上將布萊德雷嘗言,韓戰乃是「在錯誤的時間與錯誤的地點,和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儘管如此,韓戰卻改變了臺灣的命運。臺灣和日本成爲韓戰最大的兩個受益國,前者在政治上獲得重生,在第七艦隊的協防下,臺灣從此走向安全、安定與富裕的道路;後者則拜賜韓戰之福,在美國的大力協助下,加上日本人民的奮鬥精神,重建經濟,而躍爲世界經濟強權之一。

日前,金大中與金正日在平壤握手言歡之餘,韓戰彷彿是一場既遙遠但又恍如昨日的戰爭。

金正日的父親金日成是個剛愎、狡詐的獨夫,他看到毛澤東把國民黨政府趕到臺灣,完成赤化中國大陸的目標,自認其統一全韓的日子也快到了。他根據北韓所獲情報判斷,只要北韓揮師南攻,越過三十八度線,南韓人民就會「揭竿而起,以迎王師」,把李承晚趕走。

金日成從一九四九年下半年開始即不停地請求蘇聯頭目史達林支持他發動朝鮮戰爭,他連發了四十八通電報,史達林不堪其擾,終於在一九五○年春天首肯,金日成信心滿滿地向史達林保證,他一定會在「兩個禮拜內」拿下南韓,統一朝鮮半島。史達林擔心美國會介入,金日成則認爲美國不會出兵;史達林又向金日成建議,應爭取毛澤東的支持,否則戰事不樂觀。

史達林不愧是近代史上的第一流「外交操縱者」(diplomatic manipulator),他希望金日成的盲動,能夠成功,則國際共黨勢力將囊括整個朝鮮半島,下一個目標將是日本。史達林亦預料毛澤東會支援北韓,因中共剛建國,各項建設在在需要「蘇聯老大哥」的協助,毛不敢不聽從莫斯科的指示。同時,史達林在心中盤算,萬一美國出兵,則北韓和中共這兩個「附庸國」與美國在朝鮮半島上作戰,消耗美國國力,而蘇聯又不出兵,僅支援武器彈藥,既避免與美國直接衝突,又可坐收漁翁之利。根基未穩 北京仍跳火坑。

一九五○年五月十三日,金日成自莫斯科趕赴北京與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共中央領導人密談四天。毛雖不滿金日成和史達林瞞着他達成攻打南韓的協議,但爲形勢所迫,他不得不答應金日成的請求,毛表示只要美國參戰,中共肯定會派兵支援北韓;毛又保證,美軍一旦越過三十八度線打進北韓,中國將和美國作戰。

近年陸續出版的中、英文韓戰著作披露,當時絕大部分中共中央領導人都反對出兵朝鮮,因中國急需建設,國共內戰結束未久,民生凋敝,大陸上仍有殘餘的反共勢力與游擊隊,中共的統治基礎仍欠穩固。據稱強烈反對出兵朝鮮的人,包括周恩來、陳雲、林彪、陳毅、任弼時(一謂劉少奇、朱德亦反對出兵)。但毛澤東一個人拍板定案,提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口號,並將東北邊防軍改編爲「中國人民志願軍」,任命彭德懷爲志願軍司令員(林彪以赴蘇治病爲由,拒出任斯職)。毛澤東於一九五一年十月二十三日曾告訴全國政協:「如果不是美國軍隊佔領我國的臺灣、侵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打到了我國的東北邊疆,中國人民是不會和美國軍隊作戰的。」

(摘自2000年6月26日中國時報記者林博文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