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曾這樣評價他:他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43年前(1881年)的今天,一個叫周樟壽的男孩出生在浙江省紹興府會稽縣,後來他改名爲“周樹人”,一路成長爲我們熟知的魯迅先生。作爲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他關注現實、他筆鋒犀利、他思想深刻、他清醒獨立、他可愛可敬……

他的那段“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既是我們年少時似懂非懂的語文課文,也是我們長大後曾調侃過的“廢話文學”,更是我們在走過很多路、讀過很多書後,想起家鄉時的那些淚眼婆娑的瞬間。

他不僅在文學上造詣極深,他的鍼砭時弊也獨樹一幟,給世人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魯迅的作品早已超過了文學本身,它們更像是一面面鏡子,讓我們從中得以窺見自己,時刻警醒着我們。

本文題目中對魯迅的評價,來自毛澤東同志。最早是他在1940年1月9日於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發表的題爲《新民主主義的政治與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的講演,後改題目爲《新民主主義論》發表在1940年2月15日延安《中國文化》創刊號上。

在這篇著名的文章中,毛澤東對魯迅做出了自己的評價:“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着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澤東一生與閱讀爲伴,讀書無數,能給予魯迅先生如此之高的評價,也正說明了魯迅的作品確實值得我們一再品讀,無論是新讀還是重溫,這種跨時代的審視都能給予我們更多客觀冷靜的思考。

2024年,中央編譯出版社聯合北京魯迅博物館,集結出版了《魯迅著作初版精選集》,以魯迅生前未完成的《魯迅三十年集》書目爲藍本,選取了22部23本魯迅著作初版本以影印方式製作,包含書目有:《吶喊》《中國小說史略》(上、下)《熱風》《華蓋集》《彷徨》《墳》《華蓋集續編》《野草》《朝花夕拾》《而已集》《三閒集》《二心集》《魯迅自選集》《僞自由書》《南腔北調集》《準風月談》《集外集》《故事新編》《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此書初版本的出版時間爲1923年至1937年,創作時間爲1903至1936年,共計710多篇作品(書前、後的序、記、跋等未計入)。此書2012年曾限量出版過一次,此次出版,在原影印基礎上,高度還原初版封面,保留原版心,統一了成書尺寸,紙張與裝幀都進行了升級,將魯迅著作“原汁原味”呈現給讀者,兼具閱讀、研究及收藏價值!

限時3.5折優惠1980元693元

思想文化的擺渡者,在東西方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