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日本應對老齡化

來源:經濟日報

全球老齡化的加速正給各國的社會和經濟帶來深刻影響。作爲全球最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之一,近年來日本街頭巷尾被一片銀白色悄然浸染,一個嚴峻的事實赫然浮現:日本面臨的老齡化危機正在逐步加深。

當前,日本的人口結構可以概括爲“一增二減”,即老年人口數量不斷增加,勞動人口、未成年人口數量不斷減少。日本內閣府的最新數據顯示,該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攀升至驚人的29.3%;預計到2040年,日本老年贍養率將達到1,即每1位勞動人口將撫養1位非勞動人口。生育率持續低迷、平均壽命延長以及“團塊世代”(日本二戰後出現的第一次嬰兒潮人口)步入高齡,無疑是日本老齡化現象加劇的直接原因。

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上,日本經歷了漫長而持續的探索歷程。20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內閣確定《長壽社會對策大綱》,正式將應對人口老齡化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20世紀90年代初步構建起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法律框架;步入21世紀,面對少子化與老齡化的雙重壓力,日本開始在建設適老化社會與應對人口老齡化經濟挑戰上雙管齊下。

一方面,在確立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制度後,2000年日本出臺《護理保險法》,又確立了強制性護理保險制度,成爲日本應對老齡化社會的又一“法寶”。

強制性護理保險制度把老年人護理問題納入社保,致力於實現護理社會化。依據《護理保險法》,醫療保險參保人須從40歲起在繳納醫保的同時繳納護理保險,並且自65歲起繳納護理保險的比例還會大幅提高。參保人在自理能力受限時,可以依據健康狀況享受不同級別的護理服務,包括居家療養上門護理、通勤型日間護理服務,也有由家人接送或老人自行前往護理機構的方式。這種方式有效解決了養老機構數量不足的問題。

另一方面,面對老齡化帶來的經濟挑戰,日本各界普遍認爲,推行積極的老年人就業政策,是日本應對人口結構失衡和養老金預算壓力的有效舉措之一。

伴隨《老年人僱傭安定法》的不斷修訂,要求企業在確保僱傭至65歲的情況下,向着僱傭至70歲的方向努力。同時日本政府還推出了不少促進老年人就業的辦法。比如,在企業補貼方面,日本於20世紀90年代起建立“老年人繼續僱傭補貼金”制度,對實行延遲退休和繼續僱傭的企業進行補貼;在鼓勵老年人創業方面,通過《新事業創業法》,降低老年人創業啓動金門檻,給予針對性融資優惠政策;等等。日本還專門設立了鏈接地方政府、企業、社區和老年人的職業介紹平臺“銀髮人力資源中心”,日本厚生勞動省也在全國設立了數百個“終身就業支援窗口”,爲老年人提供就業支持服務。

此外,再就業教育也有效推動了老年人重新步入職場。例如日本放送大學(通過廣播、電視、網絡等通信手段進行教學的大學)至今已爲超過50萬名老年學生提供遠程教育服務,包括數字素養培訓課程等,幫助老年人在退休後繼續學習並參與社會活動。在東京地區,一些企業還直接爲老年人提供信息技術和服務業的職業技能培訓,幫助其重返職場。

不過,也有不少專家表示,當前日本的老年人就業政策存在不少問題。比如,退休後收入縮水問題。如果老年人選擇退休“返聘”,將作爲非正式員工參與工作,其與正式員工的收入差距往往高達50%左右,同工不同酬現象普遍。日本厚生勞動省也將退休員工的待遇標準定爲“原有收入的60%”。此外,老年人就業安全得不到保障。分析表明,在因工傷缺勤4個工作日以上的人羣中,60歲及以上老年人的比例超過25%。在銀髮人力資源中心介紹的工作中,每年有超過3000起事故發生。一些需要爬高、操作複雜工具、高溫作業的工作對員工身體素質要求較高,並不特別適合老年人,導致高齡員工摔傷、割傷、中暑的概率大增。

日本老齡化現象猶如一面鏡子,映照出全球範圍內人口結構轉型的普遍困境。應對老齡化並非單純的養老政策調整,更關乎經濟模式的重塑、社會價值觀的革新、人力資源的重新配置。 (作者:陳益彤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