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瑞醫療”一路狂奔,能跑多遠?

在我們的醫療器械行業,以前有一家公司叫“安華高科”,一般簡稱爲安科,有着醫療器械的“黃埔軍校”之稱,非常厲害。

我們的大型醫療器械,第一代產品絕大多數都是出自安科,比如第一臺磁共振、第一臺彩超、第一臺螺旋CT等等。

至於人才培養方面,那就更輝煌了,國內絕大部分醫療器械公司的創始人或者高管,都是出自安科,包括上市公司在內。

比如今天要講的邁瑞醫療、雷杜、理邦、瑞孚泰等等,邁瑞醫療的三位核心人物,李西廷、徐航、成明和就都出自於安科。

一、公司

邁瑞醫療是1991年,李西廷、徐航、成明和從安科離職後創立的,三人的分工很明確,李西廷當然是老大,在安科的時候就是管理層。

徐航是一位很有意思的人,而且有“神童”之稱,從小就非常聰明,初中就自學完高中課程,後來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

原本是讀計算機專業的,一個專業滿足不了神童的需求,於是又同時學了生物醫藥這個專業,而且兩個專業都成績不錯,所以被保送進清華的研究生。

1987年畢業之後就去了安科,而且負責了我國第一臺“彩超”的研發,所以還得了一個國家科技進步獎的二等獎。

不過神童的思維太跳躍,提出了很多新創意,但是安科並沒有支持研發他的創意,所以纔有後面的離職創業。

其實當時創立邁瑞醫療的時候總共是7個人,號稱邁瑞七君子,因爲志向很遠大,要改變我們國產醫療機械落後的局面。

但是一家新公司一開始就自己搞研發不現實,所以選擇從代理開始,當時的生意確實很好做,代理GE和西門子的呼吸機,很快就賺到了第一桶金。

這個時候徐航就提出來要研發自己的新產品,代理別人的產品終歸不是長久之計,很有戰略眼光的李西廷支持了徐航。

但是其他五位,因爲理念不合,後面都陸陸續續離開了邁瑞醫療,不過後來成明和又回來了。

邁瑞自己的第一款產品是1992年研發出的血氧飽和度監護儀,這可是國內首創,不過技術比不上國外,所以起步非常艱難。

一直到1995年,纔有少量的醫院願意試用,而且因爲質量不行,推廣進度很慢。

無奈之下,在隨後的兩年,不斷加大研發投入,也就是在這個階段,大部分創始人開始離開公司,因爲陷入了資金危機。

在這種壓力巨大的時刻,李西廷和徐航依然選擇繼續砸錢研發,在這種關鍵時刻,融資是活下去唯一的希望。

但是九十年代國內幾乎還沒有風投的概念,所以只能遠赴美國融資,在朋友的引薦下,1997年成功拿到200萬美元的融資。

解決錢的問題之後,就繼續加大自主研發的力度,而且還順勢進入國際市場,典型的就是歐洲,2000年之後歐洲市場貢獻的業績就佔了1/3。

也就是這個時候,成明和又回到邁瑞,主要任務就是打開國際市場。

在2005年的時候,邁瑞選擇第二次融資,資方是高盛,我之前一直很奇怪這個事情,因爲當時邁瑞談不上特別缺錢,然後第二年就上市融資了18個億,有什麼必要給高盛送這麼一份大禮呢?

徐航倒是講過三個理由,第一個是想借助高盛的名頭,打開其他國際市場,第二個是引進高盛的資源,提高公司的管理能力,第三個是做備用資金。

這三個理由第一個是成立的,因爲在歐洲成功之後,想接着複製到美國市場,但是失敗了,一直都沒能進入美國市場,所以藉助高盛確實是一個可行的方式。

至於後面兩個理由,可有可無,2006年邁瑞成功在紐交所上市,是我們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醫療器械企業。

上市之後其實依然沒能打開美國市場,只能改變策略,採用收購的方式,這個裡面高盛應該是起到了牽線搭橋的關鍵作用的。

比如2008年收購Datascope,這家公司是一家做監護儀的老品牌,而且在美國市場排名第四,僅次於GE、飛利浦和西門子。

這一招果然很有效,快速的打開了衆多國際市場,所以在隨後的幾年裡,依靠資本運作手段,陸陸續續又收購了十幾家公司,不是爲了獲得新市場,就是爲了獲得新業務。

上圖就是邁瑞在2014年之前,收購的重要子公司。

2015年的時候,邁瑞醫療從美股私有化退市,代價是花了28美元/股。

退市的原因很簡單,邁瑞並不被國外資本市場看好,市值一直很低迷,而同類公司在國內卻風生水起,七八十倍的市盈率都不在話下。

重點是還差點被外資給做空,所以還是回來安全一點。

原本是想回來在主板上市的,但是沒通過,後來2018年成功在創業板上市。

不過當時邁瑞醫療遭受了廣泛的質疑,因爲從私有化退市到重新上市,中間那三年公司進行了鉅額分紅。

2015年分紅34億,2016年分紅63億,而2015年公司的歸母淨利潤才9億,2016年也只有16億。

不過這似乎也沒影響邁瑞的融資能力,再次上市融資高達60億,創下當時創業板的融資最高紀錄。

懷揣巨資,又可以放開手腳收購了,於是2021年花40億收購了芬蘭的“海肽生物”(HyTest),這是一家做IVD上游原料的,而且是全球巨頭。

還有今年買下惠泰醫療21.12%的股權,花了66.5億,再加上一致行動人珠海彤昇持有的3.49%,惠泰醫療實控人變成了李西廷和徐航。

這個事情當時造成了很大的轟動,因爲是科創板首次“A控A”併購案,再加上溢價25%收購,所以到今天爲止,依然還在被議論。

這兩次大手筆收購,讓邁瑞醫療的商譽直線大增。

早年收購了那麼多公司,商譽也才13個億左右,2021年那次收購後,商譽達到42億,今年這次收購後,商譽高達111.5億。

這可是排在A股126家醫療機械公司的首位,未來的減值消化之路確實很漫長。

收購了這麼多子公司,雖然這些年大部分子公司的業績表現都不怎麼好,但是貢獻了非常多的產品,再加上很多產品的專業性都很強,所以邁瑞醫療的財報,要用整整9頁的篇幅,來解釋各種名詞,這在所有上市公司裡面,肯定是排在前面的。

說到財報,不得不誇一下邁瑞醫療的半年報,很多公司的季報和半年報,不知道是偷懶還是故意爲之,披露的信息總會缺斤少兩。

邁瑞醫療的半年報基本上把該講的都講到了,尤其是業務表現,讓人一目瞭然。

二、業務

邁瑞醫療主要有三大業務,分別是生命信息與支持、體外診斷以及醫學影像。

生命信息與支持這個詞很高大上,簡單來說就是手術室或者重症監護室需要用到的設備,比如括監護儀、呼吸機、心電圖機、麻醉機、手術牀、手術燈、輸注泵等等一系列產品。

這塊業務一直都是邁瑞業績的最大貢獻者,而且到2023年爲止,一直增長了10年。

2023年生命信息與支持類產品的營收已經高達152.5億,增長很穩健。

但是今年上半年這塊業務的營收只有80億,同比下降了7.6%,如果下半年不能復甦的話,邁瑞就要打破多年的增長慣性了。

原因也很簡單,醫療行業上半年在大整頓,還抓了一大批,所以導致設備招標採購推遲了。

但是行業的需求依然是還在的,只是暫時被積壓,但是具體釋放時間還不確定,可能是下半年,也可能是明年。

不過生命信息與支持業務的海外表現很好,雖然半年報沒有公佈具體的數據,但是提到了雙位數增長。

只是因爲基數比較小,暫時對整體業績拉動有限,但是也說明增長空間還很大,未來較長一段時間都會保持平穩快速增長。

半年報重點講了“瑞智聯”這套系統,在國內裝機醫院數量累計超過900家,今年上半年新增裝機超過200家,其中三甲醫院達165家。

這個發展速度就非常快了,而且這套系統等同於是公司的壁壘,一旦醫院採用了“瑞智聯”,就意味着讓監護、呼吸、輸注藥物、超聲影像等等一系列步驟都聯動在一起,那麼無論是醫院新採購,還是更換新設備,當然就會優先選擇邁瑞的產品。

從這個角度來說,邁瑞的護城河會越來越深。

體外診斷是公司的第二大業務,產品也很多,現在去醫院看病,第一步往往不是驗血就是驗尿,所以是很常用的設備。

比如括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血液細胞分析儀、凝血分析儀、尿液分析儀、微生物診斷系統、糖化血紅蛋白分析儀等等,醫生就是靠這些診斷信息來開藥治病。

這類產品有個特點,那就是屬於耗材型產品,只要有那麼多病人,就一定會有那麼多消耗,所以並不會像設備那樣會受到行業整頓的影響。

今年上半年體外診斷業務營收76.6億,同比增長28%,這是保住整體營收的第一大功臣。

不過診斷試劑是納入集採的,而邁瑞醫療的這塊業務毛利率居然還能保持在64%左右,這很難得。

集採帶來的顯著好處是銷量的增加,從而提高行業集中度,但是往往會大幅度壓縮企業的利潤。

如果邁瑞醫療能夠持續保持診斷業務的盈利能力,這是非常大的一個利好,在提高市場佔有率的同時,公司的基本業績也有了保障。

目前國內市場的國產替代空間還是挺大的,邁瑞未來的持續增長几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跟設備業務的系統化一個模式,診斷業務也有一套系統叫“邁瑞智檢”,具體功能在半年報有詳細解釋。

目前“邁瑞智檢”已經在330家醫院裝機,其中80%爲三甲醫院,而且今年上半年新增了115家,增長速度同樣非常快。

現在我們的體外診斷技術還是落後於國外的,很多設備的檢測精準度還是有差距,所以每年的進口量依然不小。

不過這並不是無法跨越的鴻溝,實際上邁瑞這幾年追的趕速度非常快,在某些功能上面已經追上了海外巨頭。

未來隨着不斷的研發更新,我相信我們的檢測設備,是一定會後來者居上的。

目前在醫療檢測設備領域,國產替代的空間還很大,同時也是邁瑞未來持續增長的動力。

而且不管是生命信息與支持,還是體外診斷,只要國內能夠實現國產替代,那麼也就意味着在國際上有了競爭力,因爲價格便宜。

這也是邁瑞一直很重視海外市場的原因,無論如何都要先把渠道打通,即便不賺錢都要做好這一點。

邁瑞醫療從來不公佈海外業務的盈利能力,我猜測盈利能力應該是不強的,畢竟技術比不上那幾個國際巨頭,只能靠低價打開市場。

但是沒關係,就當是開闢市場,技術遲早會跟上來的,到時候在高端產品領域一旦實現國產替代,就能迅速同步打開海外市場。

至於第三大業務醫學影像,這個沒什麼好說的,不得不承認國外產品強太多了。

邁瑞這塊業務雖然營收42.7億,同比增長15.5%,但幾乎都是中低端產品。

上半年能有這個業績表現,主要還是得益於國產首款超高端超聲平臺Resona A20的放量,作爲超聲業務國內的老大,還是不負衆望的研發出了第一款高端產品。

除了超聲產品之外,其他產品似乎也沒有拿得出手的,這個沒辦法,國內整體技術確實落後太多了,現在基本上依然還是主要靠進口,而且短時間內也還追不上。

三、業績

邁瑞醫療的業績,不管是營收還是利潤,從2016年開始就一直都是增長的,表現非常不錯。

今年上半年營收205億,同比增長11%,歸母淨利潤75.6億,同比增長17.4%。

在主營業務生命信息與支持的增速下滑的情況下,整體業績還能保持雙位數的增長,算是很不容易了。

營收增速前些年都是保持20%左右的水平,近一年半,下滑得比較快,但是毛利率非常穩定。

別看上圖這個曲線好像波動很大,看具體數字會發現,一直都是在65%左右小幅度波動。

所以影響營收增速的不是價格,而是銷量,原因前面也講了,上半年招標採購暫停導致的。

不過相比之下,歸母淨利潤只下降了3個百分點左右,表現明顯比營收優秀。

如果單看第二季度的表現,賬面上歸母淨利潤同比實際上只有13.7%的增速,不過如果剔除匯兌損益之後,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高達24%,即便是整個上半年也同比增長22%。

顯然是費用控制得好。

今年除了財務費用之外,其他三費的縮減幅度都很大。

上半年銷售費用29億,同比增長3.5%,行業整頓導致很多“學術會議”都不敢開,很多錢自然就花不出去了。

研發費用17.8億,同比下降4%,這主要是去年上半年18.5億的研發費用,同比增長37%,技術太高了。

去年之所以這麼高,是因爲研發計提獎金太多導致的。

在126家醫療器械上市公司中,邁瑞醫療的研發投入是最高的,排第二位的聯影醫療上半年的研發費用也才8個億。

但是邁瑞的體量也大,導致研發投入佔營收的比例只有9.5%,只排在第75位。

在我看來,不到10%的研發投入,是有點低的,尤其是公司正處於技術升級階段。

其實公司的現金流並沒有問題,上半年經營現金流淨額85億,同比大增90%。

而且邁瑞幾乎沒有長短期借款,短期借款區區300萬,可以忽略不計,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也只有1.1億,沒有一分錢的長期借款。

理論上是完全有條件更大力度投入研發的,可能是爲了分紅。

2024年中期利潤分配方案是每10股派發現金股利40.6元,共分紅49.23億,分紅比例65%,如果今年整年都保持這個分紅比例,大概要分紅90億左右。

很顯然絕大部分利潤都要用來分紅,自然就沒有多餘資金投入研發。

其實分紅可以少一點,即便分紅90億,按照當前的市值來算,股息也才3個點左右。

當然也不能說努力回報股東是錯的,畢竟上面的指示都是鼓勵分紅的,所以有兩面性吧。

四、總結

縱觀邁瑞醫療的基本面,整體上肯定是一家非常優秀的公司,行業地位比較高,盈利能力也比較強,技術研發更是有不錯的成果。

不過醫療行業有個普遍的問題,那就是賬期受限於醫院。

不管是醫藥還是器械,送貨進醫院後,都會有一個較長的賬期,醫院非常強勢,不會立馬結款,所以往往都會有比較高的應收款。

那這個科目裡有個很關鍵的指標,那就是超過信用期90天的應收款佔比有多高,因爲壞賬都是在這裡面產生的。

比如邁瑞醫療的這個比例達到35%,遠高於往年,所以導致今年上半年計提壞賬近5個億。

然後超過信用期一年的也有8個億,而且比初期的3.5億增長了這麼多,所以今年整年的壞賬計提,可能會比較高。

行業整頓不但影響了新訂單,同樣還影響了項目的收尾。

這個是沒辦法的事情,會一定程度影響利潤,但是好在只要不是那種小型私人醫院,還算比較穩定。

所以只需要關注超過信用期的金額就行,邁瑞醫療的應收款本來就不算很高,等於是從源頭上在控制這個指標,這一點要比藥企好多了。

我做了下面這張《A股核心資產研究彙總》表,裡面精選了上百家優質公司,並附數萬字的分析方法。

所有分析過的公司都會在上面這個表裡更新數據。

一起探索企業基本面的研究,收穫必然巨大。

小拇指,發財手點個贊......

#財經##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