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入超高齡社會倒數 弘道出書「一起在社區好好生活」

新北民權社區代據點長輩推出臨時托育型的公益服務。(時報出版提供/林良齊臺北傳真)

依國發會推估臺灣2025年65歲以上人口將突破20%,邁入超高齡社會的倒數時刻,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與高齡趨勢觀察家楊寧茵,推出《一起在社區好好生活:把我變成我們,11個臺灣共生社區實踐故事》,分享11個在地熱血、有趣又動人的社區案例,成爲臺灣第一本關於共生社區的實踐故事,讓社會大衆認識什麼是共生社區,盼引領一條高齡少子化社會不再孤獨無援的幸福未來路。

「共生社區」正是藉由跨年齡、族羣的自助、互助、共助和人情味,讓社區裡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並能貢獻自己所長。就像傳統農村鄰里間彼此認識,不同世代可以共同幸福生活那般,看似平凡的日常,底層是居民互相信賴、扶持所結成的安全網。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表示,推出《一起在社區好好生活》新書是看見推動共生社區的迫切性,臺灣快速邁入超高齡化社會的同時,老人樣貌已經改變,他們不再全然是需要被照顧者,而想發揮餘熱、貢獻所長,因此以服務長者爲主的社區據點也亟需因應轉型。喜見國家政策納入「共生社區」成爲高齡解方之一,但也憂心從中央到地方、再到第一線推動者,許多都還在摸索如何跨出第一步。

《一起在社區好好生活》作者楊寧茵表示,臺灣的健保、長照制度和各部會因應高齡的推動計劃,有時候反而讓民衆習慣依賴醫療與公部門,忽略了自身與在地社區的力量。要發展共生社區,一定要由下而上,因爲只有在地人才能真正瞭解自己社區,才能找到社區的共同需求和痛點。

楊寧茵說,目前臺灣有5500多個社區關懷據點,若公部門能夠破框思考,不被既有指標侷限,突破據點經營的既定想像,重新連結居民一起解決問題,產生的共生力量超乎想像。而不論是社區營造或深入社區的大學企業責任(USR)計劃,也是打造共生社區的重要基石,其目的都在促進社區民衆參與並永續發展,尤其是創造不同年齡、族羣、身心狀況者的自我價值,讓每個人都能成爲社區共好的貢獻者。

李若綺說,從《一起在社區好好生活》書中實踐共生社區的案例可以看到,起點有來自在地的一個人、家庭、大學USR的學生、社區據點或社區營造組織,沒有哪類型單位或誰才能開始,因爲每人都是共生社區一分子,創造出一個有人情味、安居、樂業、安老的共生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