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認證拉麪 臺灣工程師用半導體思維和感測器「煮」的

Yo-Kai Express創辦人林志鴻。(攝影者/郭涵羚)

「Ramen is sooo good(拉麪好好吃)」,這則貼文在特斯拉執行長、全球第三富豪馬斯克的Twitter貼出後,超過30萬人按贊。讓他發文稱讚的拉麪,不是來自米其林大廚,而是一名臺灣前半導體工程師。

他是Yo-Kai Express創辦人林志鴻。從待了12年的臺灣半導體大廠日月光離職後創業,他打造出這臺自動拉麪販賣機,按下按鈕,短短45秒,一碗現煮拉麪上桌。

靠黃金參數,突破口感門檻

如今,從特斯拉、Netflix到萬豪酒店,以及臺灣的亞東、部桃等醫院,都看得到這機器。全球已有約35臺,以每臺每天銷售40碗拉麪計算,1年營收可達約新臺幣1億8千萬元。預計到今年底,機臺布建數將達約2百臺,A輪前的募資總額已達7百萬美元。

一名半導體工程師,爲什麼選擇離職去做拉麪機?

「我一直是不太安守本分的人,」林志鴻自承。半導體的工作,他只能跟着SOP做事,對他來說,逐漸失去挑戰,而想從創業裡找回熱情。

2016年某天,他半夜纔跟客戶開完會,肚子餓,只有泡麪或微波食品可選。他靈光一閃,「如果有臺自動煮麪機呢?」上網查發現,日本的確有這種機器,但技術停留在40年前。

「我就想,能否用感測器或半導體制程的概念,把食材或加熱方式做些改變?」林志鴻說。

創業前2年沒有收入,他只能1人兼2份工,用白天正職的薪水養夢想。「那時一天只睡1到3小時,」林志鴻苦笑。

當時想找廠商合作,也不斷碰壁。

他一股傻勁去找日本拉麪食材商,說他想做熱食販賣機,但對方說,「不想跟日本人以外的人打交道,」立刻被拒絕。

臺灣自動販賣機業者跟他說,他們沒做過這種機器,也不願貿然投入研發,免得血本無歸。

但他不死心,花了50萬美元先做出一臺原型機,把美國的日本拉麪前3大食材供應商找來試吃拉麪,才談成合作。「他(指廠商)發現比一般微波爐還好吃,他就被說服。」

經過2年開發,Yo-Kai Express的第一臺販賣機終於推出。

他的商業模式是:每臺機器就像一個通路,可向要上架的餐飲品牌收上架費,或按銷售金額分潤。甚至替餐廳開發專屬機臺,並提供販賣機需要的冷凍食材,如同膠囊咖啡機,賣機器,也賣耗材。

但這臺機器最難的技術門檻在於,如何讓食材在冷凍和加熱的過程,口感不被破壞?

首先,光是要找到對的麪條比率,他們就在不同品牌的麪粉和水量間,試了不下百種組合;煮麪的時間長短,也是以毫秒爲單位做實驗。

「一份面,可以從煮15秒、15.5秒,一直做(實驗)到1分30秒。」他回憶,最高紀錄,曾一天煮了3千公斤的麪條。這過程只能不停試錯,找到最佳參數。

這臺販賣機裡裝了約3百個感測器,測量溫度、時間和壓力。如今,不只拉麪,他們也已掌握越南河粉、臺灣牛肉麪等近30種食譜的「黃金參數」。

「他能把食品前置製程做到,配合他的機器纔有高效表現,」餐飲科技創業加速器扶田資本共同創辦人王心怡指出。

半導體出身的林志鴻,研發成功後,便進行專利佈局。同時,核心技術如材料烹煮細節,仍掌握手上,加熱系統自行組裝。

鎖定矽谷人脈,打進特斯拉

機器做好只是第一步,如何說服市場採用,又是另一大挑戰。

林志鴻先鎖定較願意採用新技術的矽谷新創,打響口碑。

他先找出新創公司的痛點,提升人才的效率。「在美國,開車出去吃飯,來回至少2小時,我幫你省下這時間。」他說。

林志鴻也透過他在矽谷的人脈和LinkedIn四處推銷,好不容易,花了2個月才把特斯拉員工餐廳負責人約出來吃拉麪,1周後,對方決定導入。

創新,往往來自不同領域的結合。林志鴻沒有餐飲背景,反而讓他跳脫框架思考,但如何在口味和成本取得平衡,將是他未來艱辛的挑戰。

商業週刊176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