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秀蓮的政治初衷
(本報系資料照片)
十數年後再見到她,第一個感覺是,她比以前漂亮多了。都說美人遲暮,但歷練與視野和歲月做了場交易,還她一副從容大氣的美感。她就是我曾經的老闆-呂秀蓮。
呂秀蓮在90年代初期擔任立委時,遠赴紐約成立「臺灣加入聯合國」辦公室。我當時剛從立法院離職,懷着電影夢去紐約大學念碩士,經朋友介紹,去辦公室打工。或許是對國際關係不熟悉,也或許真的是工讀,當時並沒有感受到這個辦公室背後的理念,只在短暫近身接觸時,感覺她凡事謹慎異常,對人隱隱有着距離感。
但這印象在那天聽她敘述黑牢的日子時,突然有了解答。她說可怕的不是判刑後,而是審訊的過程,時時承受着審訊者各種方式的精神與肉體壓迫,例如將她助講時說的臺灣人「打拚」扭曲爲「打倒拚命」,企圖要她寫下犯罪的告白。想像着那暗無天日、無止無休的逼問,任何人也沒有把握能心志堅強到不瘋癲,正常地走出牢獄。相形之下,對人的小心翼翼已是政治迫害所留下最輕微的痕跡了。
雖然歷史與臺灣人民都已還給美麗島受難者正義,我相信他們回憶起那些日子仍有傷痛。然而,重要的是,他們能坦然面對過去,維持初心。這些年來,美麗島事件相關人士,除了施明德、林義雄等少數人之外,都一一掌握權柄。他們之中許多人覺得這是臺灣人欠他們的,甚至理所當然合理化濫用權力圖私利的行爲,乃至花媽在高雄圍事政治版圖,能保持美麗島抗爭權威的初心幾希。
呂秀蓮此番重磅言論系「臺灣中立化」的主張,亦即小兩岸與大兩岸政策。她提倡海峽兩岸以某種政治架構(包括邦聯)維繫對等關係,而臺灣同時聯合日本、韓國、美國(泛太平洋),形成同盟關係,確保太平洋兩岸的和平發展。尤其在俄烏戰爭爆發之際,她不願看到臺灣在民進黨手上成爲另一個烏克蘭,滿目瘡痍,這將是歷史的諷刺。
然而「臺灣中立化」倡議非臺灣一方單獨可成,需中國大陸與美國同時認可,故臺灣各政黨對此均採「已讀不回」的作法。我想起當年那個「臺灣加入聯合國」辦公室,現今臺灣成爲WHO觀察員卻成了政績。先行者總是寂寞與痛苦的,甚至引起愚者的訕笑,但多年後回眸一看,才發現是真知灼見。
呂秀蓮從早年宣揚女性主義、發出政治異議之聲,中間榮登大位到今天批判蔡政府,成爲民進黨的非主流,毋寧是歷史的反差。但也是這樣跌宕起伏的人生,構成了獨一無二的呂秀蓮。或許呂秀蓮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不如曾是緬甸領導人的翁山蘇姬,但我不想用臺灣的翁山蘇姬稱呼她,因爲她就是她自己。希望我20年後,亦如是。(作者爲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