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委會副主委沈有忠:臺灣可情報交換 加深對德國合作

陸委會副主委沈有忠在一場研討會上,針對德國「對中戰略」深入分析,並提出臺灣的政策建議。圖爲2024年7月陸委會新任副主委沈有忠表示,希望能夠跟各界的朋友共同努力,儘早能夠恢復兩岸健康和有序的交流。(記者許正宏/攝影)

甫上任不久的陸委會副主委沈有忠,今日以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身分發表論文,針對德國對大陸的政策進行分析,專研德國憲政制度的他指出,「德國要重新認識中國,臺灣可把握機會」,包含防止假訊息、認知作戰等等,甚至是情報交換,來加深合作。

沈有忠4日出席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中美大國競爭下歐盟對外關係」學術研討會,甫結束會議的他以連線方式發表論文「德國的『中國戰略』:成因與內容分析」,聚焦探討2023年7月份德國公佈的最新版本「對中戰略」報告。

針對結構性因素,他強調,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雖然強調改革開放,但是也強調「韜光養晦」,沒有進行較具侵略性的擴張,但習近平上臺後,推動「一帶一路」倡議,有各式各樣的「銳實力」影響。對德國來說,大陸「銳實力」雖然不是直接造成國家利益的威脅,不過它所帶來的「中國現代化模式」跟過往的歐美國家現代化的途徑相較,更加是一個不可預測性的,並且透明度低、沒有規則,而且經濟成長過程中不重視人權。

另一方面,沈有忠強調價值的部分出現了「越來越激烈的衝突」,像是孔子學院以前德國曾廣設,但「越來越多的國家掌握到了一些情資顯示,孔子學院不是隻有軟實力的彰顯,它可能更是銳實力的一種滲透,所以有越來越多的間諜的活動,或者要去改變對象國的政治決策,或是意識形態的宣揚等等,孔子學院都扮演了一個非常關鍵的角色,所以包含像德國、英國以及越來越多歐美國家對於孔子學院抱持高度的戒心,甚至是終止合作,或整個關閉」。

他續指,「火藥越堆越高,火柴棒在哪裡?火柴棒一丟進來火藥庫就爆了」。火柴棒第一根就是俄烏戰爭的爆發,使得過去一直都把大陸視爲「全方位戰略伙伴」的定位,因爲俄烏戰爭,讓德國、歐盟許多國家重新的去解釋這種關係。「因爲這場戰爭,中國的真面目就讓更多國家看到,不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夥伴」。

另外一根火柴棒是在內部,尤其是2021年德國選舉後的紅綠燈聯合內閣,這三個政黨中,社民黨對北京相對溫和,但是綠黨跟自民黨一直在選舉的過程中不斷說必須要重新檢討德國的對中戰略和對中政策,而且立場非常強硬。

沈有忠說,德國這份報告定義中國大陸是「夥伴」、「競爭者」和「對手」這樣子的三重身份,同時他強調,「我覺得從一開始,德國強調未來跟中國的雙邊關係是基於『價值』跟『利益』,光是這一句話就是非常的微妙」。

另外特別就電動車與汽車議題,沈有忠指出,「德國就是因爲在汽車的產業跟中國過度的緊密,所以使得現在歐盟想要對電動車提高關稅到45%,德國是一直保持着比較保守的態度,甚至是決定投下棄權票,沒有選擇跟法國或義大利這些國家站在一起」。

沈有忠指,報告結論仍強調不管是合作、競爭、對手,「交流都不能夠放棄,尤其是由下而上的民間交流」。同時,德國在價值上的堅持,對於關鍵原物料的進口,還有關鍵技術,都不太可能讓步,且要降低對於中國的依賴。此外大陸反對德國軍艦穿過臺海,「但德國還是堅持這樣做」。

至於臺灣高度關注的「一中政策」,沈有忠說,這份報告裡特別點到還是會維持「一中政策」,但這不是「一中原則」,跟中共所強調的「三部曲」不一樣,強調只會跟北京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同時也支持臺灣有意義的參與國際組織,並重申改變臺海現狀要有兩個原則,第一隻能用和平方式,再者一定要有雙邊的共識。

就德國政策,沈有忠指,美國大選與德國明年的衆議院選舉,這兩場選舉都是會比較劇烈去衝擊到整個德國的外交政策,另外之後會不會再有其他的「黑天鵝」?沈有忠認爲「當然會有」,比如說臺海、兩岸關係恐怕也扮演角色,或者香港、新疆是不是又會發生一些事情,這可能都是德國沒辦法去判斷的。

最後,他表示「希望臺灣跟德國的雙邊關係不要鑲嵌在德中之下,應該要自主地去發展出臺灣跟德國的雙邊關係」。他強調,這份報告裡面提及臺灣12次,這是前所未見,「德國必須要重新去認識中國,臺灣可以在這樣子的一個過程當中去把握機會,跟德國加深合作的契機,像是再生能源的合作,防止假訊息、認知作戰等等,甚至是情報交換的這一些更敏感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