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數大是美、臺小而精 互相學習

2015年5月22日,福建清流臺創園臺灣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工人們正在搶收農作物。(中新社)

大陸近年積極向各國取經,早就向臺灣民間尋覓有經驗的農民赴陸,大陸這幾年農業技術進步速度非常快,但人力文化素質未跟上技術成長速度,隱然缺乏農業管理經營人才。

熱帶園藝試驗所果樹系主任李文立表示,農業本身是應用科學,部分農產品在大陸已經發展出自己的新產品,但像臺灣的印度棗、蓮霧、芭樂這類作物,需就細節一顆顆調整狀態,在大農場概念的大陸比較難做到。

福建省有6個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旺報》記者在福建至少遇過十餘位貨真價實的臺灣農民,其中一位莊先生原先在彰化種葡萄,受印尼林姓華僑的邀請,把巨蜂葡萄移植到福建;臺中摩天嶺的日本柿子,也移植到莆田的仙遊,2012年初次上市時,品相好的日本甜柿,一盒零售價賣到人民幣250元。

但這些到大陸投資的臺農都指出,大陸的人工、文化水準和臺灣還有十幾年差距,影響到工人素質、農務工作成效,「有的工人說一動、才作一動」,不會舉一反三。莊姓臺農很無奈的說,例如果樹等作物,成長期要剪枝、疏果,除了經驗還有細心,大陸工人一直無法細緻的完成此工作項目。

大規模的集約種植,卻是大陸的強項。李文立舉廣西香蕉爲例,當地已發展成一條龍銷售,從種苗、種植、收成到銷售,內銷市場也夠龐大。又如廣西的甘蔗,每到收成期,直接從隔壁的越南引進工人,短短一個月,完成粗放型的收成工作。

從這個角度看來,臺灣精緻農業走日本的路子,農民都是小農居多,農民耕作技巧一定比大農好;大陸則是想利用臺灣的農技,擴大成集約種植,這方面兩岸倒是可以互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