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企暫停出口鋰加工技術
陸企因配合政府今年1月的新禁令,暫停鋰加工技術的出口。圖/新華社
中國近年以資源戰反制美國關稅措施
隨着中美貿易戰不斷升溫,中國近年透過其在關鍵礦產供應鏈的優勢,頻對美國採取資源戰反制。近日傳出,中企因配合政府今年1月的新禁令,暫停鋰加工技術的出口。由於鋰廣泛應用在儲能、電動車、3C電子等多領域,市場擔憂在禁令效應擴散下,將對全球上述產業造成衝擊。
路透19日報導,中國商務部1月2日宣佈將調整其「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術目錄」,其中擬新增限制出口「電池正極材料製備技術」。因中國在全球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的產量佔比逾8成,消息一出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報導稱,江蘇鋰製造商久吾高科1月份已經告知客戶,將從2月1日起停止出口名爲「吸附劑」(Sorbent)的過濾設備;另一家主要的「吸附劑」生產商西安藍曉科技,也傳出正在與中國政府就相關提案進行談判。在擔憂今後產品供應緊俏下,中國A股上市的久吾高科19日股價上漲6.4%,藍曉科技更飆漲8.5%。
吸附劑是用來從含有鋰的鹽水或其他溶液中提取鋰的關鍵設備,而中國正是全球最大的吸附劑生產國。一名與中國相關企業往來的國際律師透露,中國商務部官員已經走訪多家公司討論這項提議,甚至警告其中一家企業暫停一筆約10億美元的出口交易。就連銀行也被要求針對清單上的相關產品進行出口融資前,需經過額外的批准。
知情人士表示,儘管商務部的提案目前只是建議,但已開始改變行業行爲,若該提案之後獲得批准,相關企業需獲得中國政府許可證,才能向海外銷售此類設備。
報導指出,短期內中國吸附劑出口的中斷,可能會影響西方石油企業提取鋰的計劃,限制其技術選擇。另隨着全球對電動車和可再生能源需求的激增,鋰的市場需求正以驚人的速度成長。國際能源機構(IEA)表示,未來幾年,電動車將對鋰的需求造成巨大的推動作用,這讓鋰成爲全球競爭的焦點。中國在鋰提取技術方面的優勢,使其在貿易戰中有了更多的主動權。
儘管目前還不清楚中方有關禁令實際落實的情況,但提出這項規劃,就足以顯示中國有意利用其在許多關鍵礦產生產、開採、加工領域的主導地位,作爲今後與美方在貿易戰上的談判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