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企赴越南設廠 發現成本沒那麼低
大陸企赴越南設廠,發現成本沒那麼低。(示意圖,美聯社)
作爲美國等西方國家所謂「中國+1」戰略的一環,越南一度被視爲外商投資項目的首選目的地之一。不過,香港《南華早報》7月23日報導,在這個「近鄰」設廠的成本優勢似乎沒有許多中國企業預期的那麼低,這正促使後者重新考慮這一選擇。
三年前,中企泉峰集團在越南建立了一個小型製造基地,以繞過從中國本土工廠向美國發貨的高達25%的關稅,降低成本。這家中國電動工具和戶外動力設備製造商有約三分之二的業務來自美國,越南新工廠年產量達150萬件。然而,據泉峰集團常務副總經理任建軍(音)說,越南工廠的利潤低於公司預期。
《南華早報》稱,任建軍將利潤低於預期一事歸咎於原材料成本和運營成本的上升。他表示,「總體而言,(在越南生產的)成本比中國高出約7%」,而7%這個數字基本與2018年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前相關產品的稅率差不多。
在任建軍看來,對泉峰集團而言,越南的工具製造供應鏈與中國相比也較爲滯後,且每個省的投資規則都各不相同,這讓外國企業「只能摸着石頭過河,走一步再看一步」。
而泉峰集團的情況並非個例。報導稱,食品公司經營者、越南臺灣商會聯合會代表簡浩全(音)也反映,由於各類成本增加,在越南的臺商「主要以生存爲重」。「原材料價格正在上漲,基本工資的增加也是必然的現實。如果企業用不漲價來應對,利潤就會受到影響。」
報導分析,過去15年來,越南一直以低成本吸引數以萬計來自日本、新加坡、韓國、中國等地的外商投資項目。但隨着越南和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面臨通貨膨脹率上升,加之其資源規模不如中國,不少剛「出海」越南的中國企業可能會驚訝發現,在越南開始生產所需的投資並不小。
協力管理諮詢(深圳)有限公司越南業務總監衛天瑤(Vivie Wei)表示,由於城市化和對房地產的需求,越南主要城市和工業區的土地成本呈現出「顯著上升趨勢」。在過去4年裡,越南北部地區的平均租金每年上漲7%,南部地區上漲13%。
在勞動力成本上,理論上越南國內這一數據很低。據胡志明市市場情報公司IFM Research總經理拉爾夫·馬特斯(Ralf Matthaes)說,越南的勞動力成本比中國低23%,月工資低至150美元(約合人民幣1091元)。
但美國商會駐越南商業論壇管理委員會的代表弗雷德裡克·伯克(Frederick Burke)指出,由於越南經濟規模相對較小,供應鏈不如中國成熟,其勞動力市場處於供不應求的階段,要面對的競爭對一些企業而言或許是意外的。胡志明市專業服務公司InCorp的首席執行官傑克·阮(Jack Nguyen)表示,「勞動力數量雖然龐大,但可用數量有限,提供更高工資才能吸引工人」,尤其是高科技領域。
此外,在土地供應方面,越南香港商業協會董事會秘書長溫妮·林(Winnie Lam)透露,越南地方政府可能只爲韓國企業投資的項目預留土地,而韓國是越南最大的外商投資來源地。她補充,越南地方政府在劃撥土地時還可能優先考慮個別行業,勞動密集型或使用老舊設備的工廠項目會受到額外審查。
於是,《南華早報》提出一個問題:「越南是否正在失去對規避美國關稅的中國製造商的吸引力?」對此,伯克告訴《南華早報》,泉峰集團這種對越南不均衡的政策的沮喪是普遍現象,今年晚些時候越南國家土地法修改後,這種沮喪可能會加劇。
而在香港理工大學時裝與紡織學院副教授兼助理院長範迪看來,由於企業將關稅和地緣政治視爲「不斷演變的危機和長期的不確定性」,在中美貿易緊張依舊的背景下,許多製造商將繼續試圖找到一個平衡點,「這關係到有多少業務應該留在中國,又有多少業務應該轉移到其他有助於優化效率和產品開發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浙江義烏企業家、「吸管大王」樓仲平帶領30多位江浙中小企業家赴越南進行了7天6晚的考察,到訪胡志明市、峴港和河內,與十多家中國和當地企業進行了交談。《南華早報》引述《環球時報》20日報導稱,樓仲平考察後總結說,他最大的感受是越南「不便宜」,製造成本比中國高出10%到20%。
《環球時報》介紹,實際上十多年前,樓仲平已經去過越南考察。這次考察後,他自己依然認爲「越南不是我企業想去的地方」。「我們圈子都是中小企業,我也曾在全球多地考察,基本上整體綜合成本比中國低的地區是不多見的,因爲中國產業鏈優勢,在短期內是無人可敵的。」樓仲平認爲,雖然目前越南是一個投資窪地,但「不可能永遠低下去」。他判斷,未來5年,這個窪地或將很快被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