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媒:彭博社突然要中國「堅持清零」

報導截圖。(觀察者網)

陸媒觀察者網報導,一段時間以來,部分西方媒體多次攻擊中國的新冠疫情「清零」政策。但最近,不但《紐約時報》來華報導冬奧會時親身體驗了「清零」,彭博社也談起了中國「清零」對世界的好處。

《彭博商業週刊》2月9日發表評論文章,討論「世界爲什麼需要中國的『清零』政策」。它在承認「清零」政策防止大量死亡病例的同時,強調這還「確保了向世界繼續輸出智能手機、電動汽車、肥料等一切產品」。

報導稱,彭博社文章先是不忘「渲染抹黑」中國的新冠疫情「清零」政策,以及實施這一政策所需的龐大經濟、財政和人力成本。它還質疑中國疫苗的有效性,然後將中國在保護大量人口感染上取得的成功,偷換概念成「巨大的免疫缺口」,稱中國重新開放之後的病例激增情況,可能比其他國家更糟糕。

但彭博社話鋒一轉,對比稱如果中國放棄「清零」,或多或少地放任病毒在14億人口中傳播,感染和死亡病例數將出現激增,可能導致全球供應鏈中斷,進而推高通脹。與這種人員和經濟損失相比,「清零」給中國和世界其他地區帶來的風險就「相形見絀」了。

彭博社文章稱,比如,雖然限制措施導致一些港口和工廠暫時關閉,但中國的工業迄今爲止「驚人地」未受疫情損傷。如果沒有這些源源不斷的商品,美國的進口商品價格會上漲得更快,必需品和奢侈品的短缺會更加嚴重。當中國最終重新開放邊境、取消國內疫情控制時,這種穩定的供應或將難以維繫。

文章猜想,當中國像澳洲一樣放棄「清零」時,除非病毒的傷害性已經變異得比Omicron更低,中國人的反應可能會和澳洲人類似:爲了避免生病,或因爲生病,與病人密切接觸過而留在家中。

如果那樣,供應鏈將受到疫情暴發以來最嚴重的打擊。因爲找不到工人,雪梨的超市不得不限購或暫時關門,並未產生連鎖反應;但如果工人短缺現象迫使中國各地的工廠放緩生產,港口關閉,「那將是一場巨浪襲來」。即使這只是暫時的,大範圍的商品短缺也會推高本已升高的通脹,並拖累全球經濟復甦。

這份商業週刊在中國新冠疫情「清零」政策上得出「商業結論」稱,正如過去2年所證明的那樣,臨時、孤立的停產,並不意味着製造商停工和出口商的貨物無法裝船。因此,中國堅持「清零」的時間越長,對世界其他國家就越好。如果消費者和企業希望繼續購買中國製造的商品,而不必忍受貨品短缺和價格進一步上漲,他們就應該希望中國堅持「清零」政策。

除此以外,觀察者網注意到,彭博社文章提到了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有關「動態清零」的評論。

吳尊友近日在《環球時報》專訪中表示,如果新冠的變異毒株,多數都具有免疫逃逸能力的話,想要通過接種疫苗實現羣體免疫從而終止新冠疫情的大流行,這個方法就不再適用了。疫情數據足以證明「動態清零」不僅對疫情防控、減少死亡病例行之有效,同時對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是非常有效的。如果我們沒有找到一個新的方法能夠確保病毒輸入後不造成大範圍傳播,沒有一個更好的辦法能夠控制住疫情的話,動態清零的策略暫時也不會調整。

1月26日,對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高級官員認爲,中國「清零」的疫情防控政策對供應鏈和世界經濟增長會帶來風險,應重新考慮,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迴應強調,中國一貫採取科學、全面、有力的防控舉措,無論是在保護人民生命健康、恢復本國經濟社會發展,還是在推動國際抗疫合作、促進世界經濟復甦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世人有目共睹。

趙立堅指出,2020年,中國成爲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2021年更是取得了8.1%的經濟高增速,中國GDP按年平均匯率折算達17.7兆美元,繼續引領全球復甦的發展進程。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中國作爲全球經濟增長重要引擎的地位沒有變,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的信心沒有變,中方願同各方加強溝通與合作,爲全球經濟持續復甦注入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