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兩會提出研究細胞培養肉 保障未來肉品供應

(圖片取自Pexels)

人造肉近期受到廣泛關注。大陸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於全國兩會上建議,要進行細胞培養肉的相關研究,這對於打破發達國家在該領域的技術壟斷、保障大陸未來肉品供應具有重要意義。

孫寶國表示,傳統肉類生產方式是以消耗大量糧食和水資源、嚴重污染環境爲代價的。隨着經濟發展、人口膨脹和中等收入人羣的大幅增加,全球肉品需求正快速增加,傳統肉類生產方式已越來越難以滿足人類需求,人類亟需一種高效、環保、可持續的新型肉類生產方式,以滿足未來人類的肉品供應。

人造肉主要可以分爲植物蛋白肉和細胞培養肉,目前,細胞培養肉已成爲國際肉類食品研究的熱點,得到美國、歐盟、日本、以色列等主要發達國家或地區的高度重視,被認爲是一種最有可能解決未來肉品供應問題的新型肉類生產方式,主要透過動物肌肉乾細胞的體外大規模、低成本組織培養實現。

國際上,主要發達國家或地區對細胞培養肉產業已經開始謀畫布局。近年來,歐洲和美國明顯加快了細胞培養肉的市場化進程。如2018年1月起實施的歐洲新食品法規明確將細胞培養肉列爲新型食品;去年3月,美國農業部(USDA)和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宣佈已經建立了一個針對細胞培養肉的監管框架。

孫寶國說,大陸細胞培養肉研發尚處於起步階段,產業化發展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與歐美國家相比,大陸對食品營養風味的需求更具多樣性,不僅要開發與歐美國家相似的技術,還需要大量的自主創新,因此,進行細胞培養肉相關的研究對打破發達國家在該領域的技術壟斷、保障大陸未來肉品供應、佔領人造肉生產技術至高點,具有重要意義。

他認爲,大陸首先要加大細胞培養肉的研發投入,解決關鍵技術難題;其次,建立和完善細胞培養肉產業的監管體系和法律法規。此外,還要開展公衆科普,引導消費者正確認識細胞培養肉,建議對細胞培養肉的標籤標識進行科學調研和論證,制定出既能客觀描述細胞培肉本質,又能與傳統肉品有明顯區隔,同時又有良好公衆接受度的標籤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