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巨人身後,一場關於0的「戰役」
作者| 詹方歌
編輯 | 邢昀
煤炭,是遠古植物對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進行封存而形成的禮物,地球溫度因此下降,並適宜生物存活。但自從人類進入蒸汽時代,便開始了對這份禮物的無節制享用。此後工業快速發展,出現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人類生活的地球被潛移默化地改變着。
在地球的複雜系統中,平均氣溫每升高1℃,害蟲可能將導致全球小麥、玉米和水稻等主要農作物減產10%到25%。平均溫度上升2℃,可能將出現北極夏季再無海冰,海洋生態及全球環流系統受到危害。
於是,來自衆多國家和地區的頂層設計者們,歷經博弈達成碳中和的共識,開始嘗試將碳排放與人類經濟社會的發展相聯結,推動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系統性變革。
在這場變革中,“碳排放量”可以被買賣,財富也通過這種方式,由高排放企業流向低排放企業。如此,新能源企業如比亞迪、遠景科技集團、寧德時代,才真正站在了聚光燈下。
5月30日,美國《時代》週刊發佈2024年“全球100家最具影響力企業”。遠景因引領全球綠色能源轉型的重大貢獻入選,並被冠以“綠巨人”的稱謂。同時入選該榜單的企業還有英偉達、OpenAI、微軟、華爲、TikTok等。
不過,新能源技術的應用一定意味着低碳嗎?何種生產方式才能真正實現碳中和?碳中和之於行業乃至國家,又有着怎樣的價值和意義?
答案在內蒙古草原的風中飄蕩。
1、被《時代》看見的“綠巨人”
在人類漫長又短暫的歷史進程中,能源始終是文明進化最強有力的催化劑。
煤炭成就了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的先發位置;藉助石油的力量,機械系統從蒸汽機升級到了更高效的內燃機,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強勢崛起。
前三次工業革命最關鍵的要素是生產效率,效率背後是快速、無序地擴張,結果人類和自然界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到第四次工業革命,大家已經意識到,可再生能源正在成爲繼煤炭、石油之後,更有競爭力、更綠色、更永續的一種能源形態。
潮水的變化已經被敏感的企業捕捉到,商業世界率先做出了反應。
這一點從《時代》週刊發佈的“全球100家最具影響力企業”中可窺見一二。這個榜單對全球企業進行篩選,劃分爲領導者、顛覆者、創新者、巨頭和先驅者五組,一定程度上體現出發展的前瞻性。
從2021年至今發佈的四份榜單中,人工智能相關,以及可持續發展領域的企業比重越來越高。2021年,第一個入選的新能源企業,是來自丹麥的全球最大海上風電項目開發商沃旭能源(Orsted),彼時中國上榜的8家企業以互聯網科技公司爲主,能算進新能源行業的只有比亞迪。
到2024年,比亞迪、遠景、寧德時代進入榜單,成爲中國企業綠色實力的代表。其中,遠景這家成立超過16年,可能並不被普通C端消費者所熟悉的中國公司,“在綠色科技領域成績斐然”,被《時代》雜誌形象地稱爲“綠巨人”。
《時代》表示,遠景既是全球最大的風機制造商,又打造了電動方程式世界冠軍車隊,爲全球綠色轉型提供領先的風電、儲能、綠氫、動力電池和智能物聯網等產品和技術,其創造的零碳產業園正在成爲推動全球脫碳的重要力量。
遠景科技集團董事長張雷此前在演講中表示,綠色工業革命將成爲第四次工業革命主旋律,以實現生產效率和永續發展的統一,可再生能源技術、數字智能、生物合成技術作爲三大關鍵生產力,在相互融合中推動綠色工業革命。
“全球100家最具影響力企業”暗示了現代工業的綠色變革:在對商業未來的暢想中,經濟效益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象徵着變革和可持續發展的新切口。
事實上,“減碳”“碳中和”之於國際社會,早已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需要被遵守的市場化規則。
在美國,11個聯邦州推行了“碳排放積分”政策:到2025年,汽車廠商必須銷售一定比例的零排放汽車,否則要麼從特斯拉等新能源企業購買碳排放積分,要麼接受嚴厲處罰。
特斯拉則因爲專注電動汽車領域,積累了大量的碳排放積分。2023年數據顯示,特斯拉在當年度只靠販賣碳積分,就賺到了驚人的17.9億美元。
類似的政策也在中國實施。
2021年,我國啓動了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場,目前被納入其中的電力企業已經有2000餘家。根據《2019—2020全國碳市場配額分配方案》,這些電力企業每發一度電,將獲得0.877kg-1.146kg不等的碳排放配額。如果排放超過額度,就需要向低排放的企業購買配額。碳排放直接和金錢的流動掛上了鉤。
這樣將碳排放作爲“標準化資產”交易的過程,在業內被稱爲“碳交易”。利用市場而非行政手段調控的方式,能夠更大限度地約束和激勵企業減排。
如此,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維度,去理解企業減碳的重要性。
既然由“碳中和”引領的系統性變革已經發生、正在發生,那麼綠色科技企業的高速發展也成爲一種必然。此番遠景入選“全球100家最具影響力企業”榜單,並被稱爲“綠巨人”,便是最好的佐證。
2、拆解一個產業園,重新理解0的份量
在諸多新能源發展的模塊中,風光儲氫算是比較明確的發展方向,這也因此成爲衆多國家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戰略。
不過,這些企業大多專注在某一種產品上,能真正提供系統技術的公司相對較少。而對於碳中和這一宏大議題來說,系統的意義又相當重大。
以新能源汽車爲例,此前,有關新能源汽車究竟是否環保的討論甚囂塵上。反方認爲,新能源汽車在生產過程中仍舊要使用大量的傳統化石能源,生產環節的碳排放其實並不比傳統汽車低,並不能實現真正的低碳環保。
新能源系統的意義,就是讓製造業企業如車企,在生產過程中也能更大限度地減少碳排放。目前,遠景基於新型能源系統打造的首個“零碳產業園”已經在內蒙古鄂爾多斯落地,拆解這個產業園,將獲得關於零碳的新認知。
簡單來說,它能通過智能物聯網源荷互動控制系統,用本地風電、光伏、儲能實現園區80%的綠電直供,20%與電網交易,實現100%綠色零碳能源供給。
利用智能物聯網,遠景可以對園區內產品的全生命週期碳足跡進行測算,並完成碳中和,最終爲產品形成可追蹤溯源、符合各類國際標準、經過權威機構認證的“零碳綠碼”,實現零碳產品的生產。這也將爲中國企業破解國外的“碳壁壘”提供可行的路徑。
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還承擔了一項重任——培養綠色新工業集羣。目前,鄂爾多斯零碳產業園已經形成了以遠景爲龍頭,華友等爲配套的電池及儲能產業鏈;以隆基爲龍頭的光伏產業鏈;以美錦國鴻爲龍頭的氫燃料電池產業鏈。
某種程度上,你可以將它視作一個如OpenAI一樣的開放系統,一旦底層構架成型,鋰材料產業、電解鋁、化工、汽車等諸多產業夥伴,都可以一起參與共創,共同形成完整的生態圈。而零碳產業園的實踐和摸索,也將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完善。
遠景的零碳產業園模式已經開始複製。基於零碳產業園模式,今年3月中旬,遠景在赤峰市打造的150萬噸綠色氫氨項目第一階段30萬噸綠色氫氨首期工程順利投產。該工程藉助新型電力系統的技術突破,實現了風光儲同氫氨醇生產的高效耦合,解決了零碳氫能發展的重大成本挑戰,讓“新石油”實現大規模產業化發展。
未來十年,遠景將攜手合作夥伴在全球建設100個零碳產業園,這將成爲綠色新工業革命重要引擎。初步估算,這些產業園到2030年每年將爲地球減碳10億噸,相當於一個日本的每年碳排量。
如果將目光放得更遠,零碳產業園的落地,只是我國碳中和事業的小小一隅。作爲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曾在2020年承諾,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對於以製造業爲動能的中國來說,這無疑是一場硬仗。
而如遠景科技集團的綠色科技企業,則通過超前實現自身的運營碳中和,爲整個國家的減碳進程“打樣”。2023年6月,遠景宣佈實現全球運營碳中和,兌現“2022 年實現運營碳中和”的承諾,並朝着全價值鏈碳中和和淨零排放的目標大步邁進。
未來正從遠景中走近。
3、減碳,從一個手辦到國際機場
一場關於構築國家可持續發展競爭力的比拼已經在各個場景上演,最直觀的例子,碳壁壘的實施正在深刻影響全球的貿易格局。
目前,包括歐盟、美國、日本在內的國家和地區已實施或研究制定針對中國出口“新三樣”——電池、光伏、新能源車等產品的碳排放覈算、閾值管理等碳足跡管理政策。管理碳足跡,成爲中國產品出海新要求。
雖然當前仍處在過渡階段,但“綠色壁壘”已逐漸豎起,貿易供應鏈上任何一個環節的高碳排放,都將給出口產品帶來更高的成本負擔。這對以高能耗、高排放的製造業爲主導的國家來說,是相當大的挑戰。
據世界銀行研究報告,如果“碳關稅”全面實施,在國際市場上中國製造可能將面臨平均26%的關稅,出口量可能因此下滑21%。
挑戰的另一面是機遇,誰能用技術快速跨過綠色壁壘,不僅能站到全球清潔能源舞臺的中心,更將成爲中國新質生產力的標杆,爲國家競爭力輸送能量。
2022年、2023年連續實現運營碳中和的遠景,正在爲翻越綠色壁壘給出中國解法。
遠景《2024零碳行動報告》顯示,2023年,遠景實現了99%的綠色電力使用。在碳排放基準5.4萬噸的情況下,遠景通過能效提升、使用現場和場外可再生電力等方式避免約4.8萬噸碳排放,佔總排放基準的88%。
如何完成進度條中最後的1%,可能是遠景當前面臨的最具有挑戰性的部分。
同時,實現自身運營的碳中和,並不是遠景的終極目標。他們更希望能形成反哺,從自身在零碳轉型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和能力,沉澱出方法論,幫助千行百業加速綠色轉型,使其在當下的競爭環境中脫穎而出。
這其中關鍵的一點在於“碳足跡”管理。
碳足跡,即一個產品從原材料生產、運輸、分銷、使用到廢棄的整個生命週期中,產生的碳排放量總和。
過去一年,遠景深度參與了諸多產品的碳足跡研究,並與全球知名機構合作發佈了風機、光伏、動力電池產品等多個領域的碳足跡和低碳發展白皮書。這一行爲,在很大程度上填補了行業空白。同時,遠景還與行業協會、政府機構一同搭建碳足跡公共服務平臺,嘗試幫助更多企業降低碳成本,提升競爭力。
綠色低碳轉型也成爲越來越多地方政府、園區、企業的“剛需”。爲此,遠景打造了“零碳綜合能源服務”。
比如,2023年,遠景與泡泡瑪特合作,利用方舟能碳管理系統爲DIMOO河狸手辦進行全生命週期產品碳足跡分析,在最大程度減排的基礎上,購買高質量碳信用項目完成產品生命週期碳中和;不久前,遠景又攜手泡泡瑪特推出“零碳正當潮”碳中和文創禮盒。該禮盒中不僅有一款DIMOO經典復刻系列手辦,還包括將遠景旗下產品——伽利略風機、智慧儲能系統、綠色充電機器人產品等比例縮小製作的手辦,展現出“零碳”與“潮流”的雙重理念,讓零碳變成一種時尚的潮流。
遠景還爲國藥物流位於上海市靜安區的醫藥物流園區提供零碳數字化轉型綜合解決方案,例如以數字化手段幫助國藥物流準確實時地進行數字化碳盤查、碳管理、能源追蹤、碳信用及綠證採購,並快速對接權威認證機構,最終實現零碳園區認證。
從歐萊雅、星巴克到阿斯利康,從中石油到香港國際機場,2023年,遠景的“零碳朋友圈”快速擴大,不斷深入消費零售、物流、醫藥、能源化工、基礎設施等千行百業。
換句話說,或許你沒有聽過遠景,但你日常使用的化妝品,你手中的手辦和咖啡,可能都因爲他們的存在,離減碳目標更近了一點。
在普通人的眼中,減碳看起來是一件很遙遠的事。中國發達的製造業,讓我們可以如此輕易地買到價廉物美的工業品,而忽視它們在生產過程中對全球變暖產生的影響。事實上,更易入手的切口的確是企業,當“碳”的流動和財富的流動緊緊相依,企業方纔會做出改變。
當我們選擇了市場,那麼公平一定是地基。無論是碳交易的規範化、還是碳足跡的計算,都是爲了形成一個更規範、公平的市場。從這個角度看,遠景現階段所有的探索,都是爲那個人類共同體的“最優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