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港觀盤-貿易戰衝突 中國政府的大國考驗

在中國,3月正是全國「兩會」召開期間,習近平連任國家主席,並取消國家主席與副主席連任兩任的任期限制,並朝向「中國製造2025」計劃目標持續邁進。在美國,下半年正是美國參衆議院期中選舉,也是川普就任後的第一次選舉考驗。

回顧過去2年,川普民調下滑,各項移民及外交政策亦讓兩黨選民意見紛歧。唯有中國議題,不論是在經濟、政治、外交皆能取得社會與政黨共識,也滿足川普美國優先的選民承諾,並回應美國對中國崛起感受到的威脅。因此,川普朝中國發難,是顯而易見的政治決定。在未獲得具體足以向國內交代的成果下,美國也不會輕易放手。

在美國的壓力下,中國在貿易政策的迴應空間相當有限。依統計數據,中國去年自美國僅進口價值1,300億的美國產品,遠低於目前美國2,500億懲罰性規模。換言之,不論在關稅產品清單或規模,中國沒辦法找到同等的報復性關稅做應對。

但中國政府仍必須有所因應,特別是在經濟及政治。經濟增長反映人民對政府的信心,而中國在結構性改革後,近期經濟纔出現止穩,在進出口面臨挑戰下,勢必要擴大內需。因此,中國人民銀行適時放鬆資金仍將成爲主要貨幣政策工具,但過程中所重新產生的金融泡沫風險,仍須留意。

另外,爲維持出口競爭力,對人民幣貶值亦須保持容忍,但也須留意海外投資者對人民幣的信心與前景是否改變,進而影響國際化進程。在政治面,中國政府領導面臨嚴峻的內外挑戰,是否訴求民族主義,抵制美國產品,還是透過國際外交,偕同盟友,向美國共同施壓,以時間爭取更大的斡旋空間,考驗中國政府智慧。

在過去,中國多數的問題來自國內,反貪、去槓桿、政治權力鞏固。但隨中國企業海外拓展、一帶一路、「中國製造2025」計劃推出,在金融市場,不論是在滬港通、深港通及債券通亦與國際金融市場連結,皆加速中國與國際的接軌,並帶來新的挑戰,考驗中國經濟的韌性、政治及政策彈性。

對於中國的投資者而言,可以預期只要貿易衝突未停歇,人行將保持貨幣政策寬鬆,並有助境內利率債券表現。而人民幣則將透過適度貶值,緩衝進出口貿易的衝擊。貿易戰將是一場中國政府的大國考驗,中間的斡旋過程也反映中國政府在國際化政策的心態,相當值得長線投資人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