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本·奧斯特倫德的CC十佳

作者:魯本·奧斯特倫德

譯者:易二三

校對:覃天

來源:Criterion(2017年12月21日)

原文按:瑞典導演魯本·奧斯特倫德的代表作有《遊客》和《方形》,後者讓他成爲了新晉的金棕櫚獎得主。以下是他選出的CC十佳:

1.《鐵皮鼓》

導演:沃爾克·施隆多夫

在我還小的時候,這部電影以及原著小說都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我忘了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是幾歲了,但我記得它是從一個小男孩的視角講述的,他經歷了成人世界之後,發現這個世界很可怕。在我的記憶中,一些特定的場景對我有着格外深遠的影響。

其中有一個場景是主人公在海里釣鰻魚——看了那場戲以後我再也沒有吃過鰻魚。不久前,我給我哥哥的小兒子看了這部電影,看着他的表情和觀影反應,我意識到這部電影對正處於成長期的這一代人也會產生同樣的影響——他被嚇壞了!但與此同時,它也非常吸引人。

2.《絕美之城》

導演:保羅·索倫蒂諾

這部電影有一種保羅·索倫蒂諾獨有的動感和節奏。影片中的一些畫面讓我永生難忘——例如,那位修女爬樓梯時的面部表情。真的非常、非常美。而且影片對於羅馬的呈現,簡直近乎色情影像,我不太喜歡待在羅馬,但卻很享受在這部電影中觀賞這座城市。

3.《姊妹情色》

導演:凱瑟琳·佈雷亞

我其實更喜歡這部電影的法文原片名:《致我的姊妹!》(À ma soeur!)。有些人似乎將凱瑟琳·佈雷亞特視爲理論型導演,但我認爲她是人文型導演,從片名就能看出這一點。影片中的妹妹正在努力融入這個家庭,而佈雷亞呈現她的方式是如此美麗。這個女孩對身體接觸的渴望是如此強烈。

4.《資產階級的審慎魅力》

導演:路易斯·布努埃爾

這是影史上最棒的電影片名,我真希望它是我想出來的。這是一部極其荒誕的電影。布努埃爾十分大膽地拍攝了這麼一部電影,講述了一羣想吃晚飯卻永遠吃不上晚飯的人。有一刻,一隻手伸出來,試圖從桌上抓起一塊食物。布努埃爾完全不尊重觀衆,當然這也反而讓他變得有趣。

我還喜歡他處理自己公衆形象的方式。他非常自由,四處遊蕩,這讓他與整個電影圈保持着一定的距離。當他憑藉這部電影獲得奧斯卡提名時,一位記者問他覺得結果會如何,布努埃爾開玩笑說他肯定能獲獎,因爲他的製片人買通了奧斯卡。後來他真的獲獎了,他在獲獎感言中說,你可以對美國人說三道四,但至少他們說話算話。

5.《玩樂時間》

導演:雅克·塔蒂

這部影片是最雄心勃勃的失敗之作。我喜歡作爲演員的塔蒂,也喜歡他的表演方式;他的那些角色是如此聰明、有趣,每一個瞬間的時機都把握得恰到好處,有着卓別林式的精準。

但這也是一個黑洞,會從觀衆身上吸走所有能量。我也非常喜歡他的短片,比如他教演員如何正確地撞牆的那部。對我來說,塔蒂將表演提升到了與體育運動相媲美的高度。他的表演非常直接,你可以直觀地看到他的演技。

6.《柏蒂娜的苦淚》

導演:賴納·維爾納·法斯賓德

這部電影的故事寫得很好,也很美。法斯賓德刻畫女僕這個角色的方式讓我深受啓發,她雖然不說話,但一直在傾聽,總是在那個空間裡。她創造了一種能量;這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塑造角色的方式。我在《方形》中的一些場景中也嘗試這樣做,例如設置了一名博物館警衛。

我癡迷於細節,但當我看到法斯賓德這樣的導演時,我就會想,「哦,得了吧!我爲什麼要花這麼多精力在這上面,這根本不重要,因爲這部電影要講的是完全不同的東西。」我非常嫉妒他,因爲他太聰明瞭,根本不需要執着於細節。

7.《偷自行車的人》

導演:維托裡奧·德西卡

在我的導師羅伊·安德森眼中,德西卡是一個關注社會結構中的個體的人。他的電影以一種非常政治化的方式處理社會問題,拍攝風格非常寫實,但同時,它們對各自的設定又非常有自知之明。

我很喜歡父子倆去餐廳花光最後的錢吃東西的場景,在另一張桌子坐着另一家人,有一個小男孩正看着這個兒子。我永遠不會忘記他們對視的眼神,以及那個習慣了在高檔餐廳吃意大利麪的男孩的神情。這太動人了,這部電影看待事物的方式是如此具有人文關懷。

8.《巴里·林登》

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

很難想象一部電影能拍得如此出色。影片的表演風格非常拘謹,但庫布裡克卻讓人對畫面、結構和敘事充滿好奇,我不知道他是怎麼做到的。我反覆重看了很多遍。

其中有一場戲啓發了《方形》中模仿猴子的那個場景——一個男孩帶着他的弟弟走進房間,他的媽媽正在彈奏羽管鍵琴,而他穿着一雙木鞋,顯然違反了房間裡的嚴格禮儀,於是他們開始打鬧。那場戲使用了手持攝影機。但當你想到《巴里·林登》時,完全不會記得他們使用了手持攝影機!

9.《反基督者》

導演:拉斯·馮·提爾

我認爲這是拉斯·馮·提爾視覺效果最有力的一部影片,我喜歡影片的情節設定;他對情節設定非常在行:一對夫婦失去了他們的孩子,男人是一名心理分析師,他決定親自爲妻子治療,而他的方法就是讓妻子不斷接觸她的神經病源。

在觀看這個故事時,你幾乎可以聽到馮·提爾的笑聲。很多時候,我覺得馮·提爾的情節設定比他拍攝的整部電影更有力,但就《反基督者》而言,我認爲他走的是一條完全不同的路。他就是這樣一個挑釁者。在這部影片中,他直指人類痛苦的核心。

10.《巴黎浮世繪》

導演:邁克爾·哈內克

我是在上電影學校時看的《巴黎浮世繪》,看完之後,我覺得自己有種強烈的責任感,要好好收拾留在電影院裡的垃圾。他所指出的個人對他人負有的責任深深地打動了我。我必須要說,我很感激這個時代有哈內克的存在。他以非常歐洲的風格拍攝電影——很美,但毫不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