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班工坊靠什麼贏得“全球南方”的心

原標題:魯班工坊靠什麼贏得“全球南方”的心

《南華早報》近日關注到中國正在與非洲及亞洲多國合作設立的職業教育培訓網絡“魯班工坊”,稱其既“惠及當地,又擴大了中國的影響力”。這不是境外媒體第一次關注魯班工坊。《華盛頓郵報》也承認,其在印度尼西亞、埃塞俄比亞和南非採訪了十幾位魯班工坊的教師、學生和校友,“對中國表示了驚人的感激”。魯班工坊正在“全球南方”國家悄然走紅,並贏得當地民衆的心。

魯班工坊的“零差評”不是偶然的,它不是中國憑空製造出來的一個項目,而是深植於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理念基礎之上。《華盛頓郵報》舉了印尼一家魯班工坊的例子:在印尼東爪哇的波諾羅戈縣,16歲的阿爾費爾道斯開始學習如何操作無人機,此前他並不知道無人機是什麼。“華郵”稱魯班工坊迄今在這個縣培訓了大約3600名學生,約72%的學生在畢業後找到了工作。而這只是魯班工坊爲世界提供公共產品的一個縮影。

也正因爲如此,魯班工坊蓬勃發展的勢頭引起了全球性的關注。從第一家魯班工坊2016年3月海外揭牌到現在,這一中國職教品牌已遍佈29個國家,開設了14大類57個專業,從人工智能、電動汽車維修、土木工程、物聯網管理到中醫藥、中餐烹飪等,累計參與學歷教育的學生超萬人,實施職業培訓超過2.2萬人次。比發展速度更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口碑,位於亞的斯亞貝巴的埃塞俄比亞魯班工坊,已被非盟總部指定爲整個非洲大陸的高質量技能培訓中心;埃及負責技術教育的部長近日告訴媒體,他爲埃及擁有兩家魯班工坊感到自豪。

一些西方媒體試圖爲魯班工坊找到某種目的、尤其是“政治目的”,這毫無疑問是徒勞的。事實上,如果說中國真的有什麼“目的”的話,那麼這種目的也是光明正大的。“中國人民不僅希望自己過得好,也希望各國人民過得好”。魯班工坊就是通過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的方式,將中國豐富的職業教育經驗和硬件條件與當地的人力資源結合起來,從人這一最基礎的要素入手,改變以往對外援助片面強調資金和物資的慣性,真正提升人的職業能力和素養。因此,很多魯班工坊的教師、學生和校友對中國的感激是發自肺腑的,越來越多的人從魯班工坊學到謀生的技能。而伴隨着當地人素質和技術的普遍提升,中企與當地長期合作的環境也隨之不斷完善。

回顧魯班工坊的歷程能很清晰地看到,它的出現和發展一直都是中國與其他國家合作的產物,着眼於當地實際需要。《經濟學人》注意到,魯班工坊並不侷限於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國家,像英國、葡萄牙和印度都開設了或曾設有魯班工坊。從在泰國開設第一家魯班工坊教機電一體化、新能源汽車技術以及動車組檢修等專業,到在英國開設第二家魯班工坊教中餐烹飪,再到在葡萄牙教工業機器人、在哈薩克斯坦教綠色能源技術、在肯尼亞教人工智能和雲計算等,魯班工坊的不同教學內容基本上都是根據當地對技能的不同需求而設立的。

中國對外合作項目的心態是開放的,魯班工坊本身就是對國際先進職業教育理念的借鑑。中國的對外合作項目總是突出“合作”二字,從不附加政治條件,從一開始就把自己擺在一個與合作方高度平等的位置上。魯班工坊在全球很多地方受歡迎,有一個說法是這些地方選擇與中國一起“爲世界生產”。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魯班工坊爲中國和世界打造了一個“可持續共贏”的模式。(環球時報社評)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