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皮影戲 光影相傳 歷久彌新
□本報記者 王詠梅
《禿尾巴老李》《豬八戒背媳婦》《猴子的心》……一幕幕經典劇目的畫面,瞬間喚醒了塵封多年的記憶,作爲國家級非遺傳承項目——龍江皮影戲,曾是幾代龍江人難忘的“光影故事”。
走進龍江皮影戲省級非遺傳承人、老藝術家高淑芳家中,映入眼簾的是——客廳中央擺放着影窗(皮影戲演出的舞臺),成爲家中特殊“主角”。採訪中,高老師拿出珍藏的《燕影劇》全集,扉頁右下方“一千九百十五年”落款,彷彿在低吟着中國皮影藝術兩千多年的時光流轉……由滿頭青絲演到鬢髮染霜,光影相傳的背後,是高淑芳難以割捨的初心與熱愛。
1940年,高淑芳出生於遼寧省瀋陽市,17歲時隨父親高殿卿(龍江皮影著名錶演藝術家)來到哈爾濱。那時,父親高殿卿在老道外北市場駐演,後被黑龍江省民間藝術工作隊(哈爾濱兒童藝術劇院前身)聘請。“從懂事起,我就喜歡看父親在臺上操縱皮影上下翻飛。屏氣凝神,生怕錯過劇情的起起落落……父親給我做的影人,我一直保存着。”回憶初看皮影戲,高淑芳眼神明亮如水。中學畢業,便走上了皮影戲這條路。
《禿尾巴老李》被譽爲全國皮影戲的代表作,作爲親歷者,高淑芳見證了其“逆襲之旅”。由於劇情拖沓、鮮有特色,劇本首次送審省裡未能通過。“當天,劇團就開始創排重改。所有演職人員吃、住在劇院,一場一場地琢磨,劇本不知改了多少遍,日以繼夜地排練。人心齊,泰山移……”追憶那場迎難而上的攻堅戰,高淑芳不由得感嘆。歷時半年,《禿尾巴老李》二次創排一舉成功,省裡給予高度評價——影腔極具黑龍江地域特色、表演技藝嫺熟,舞美設計精美,水、風、雷、電等多項燈光特效場面震撼,使其藝術價值、觀賞性得以提升。《禿尾巴老李》作爲唯一的皮影戲劇目,代表全國皮影戲參加建國十週年獻禮。高殿卿、高淑芳父女在中南海和人民大會堂北大廳彙報演出,龍江皮影戲,一炮而紅!
搞皮影不是一手活,要“一專多能”。她除了先後在《禿尾巴老李》《鬧天宮》《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大小數十個劇目中擔綱主演外,還擔任了《盤絲洞》《一包糖》等劇目導演。她還大膽地嘗試影視表現手法,運用內外調光、創作走景器,在皮影平面舞臺上呈現“朝霞月夜”“大海至沙灘小島”的時空變化,令人耳目一新!
一場邀約,不期而至。1985年,時任哈爾濱兒童藝術劇院皮影劇團團長的高淑芳,應邀隨中國專家小組,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奧芬巴赫市皮革藝術博物館,協助鑑定該館收藏的中國皮影藝術品。爲期四十多天的工作,令高淑芳感觸頗深:該館珍藏了3000餘件中國皮影,視若珍寶;館藏《禿尾巴老李》劇本,令她欣喜意外;現場表演龍江皮影戲,觀衆反響熱烈。
這次“出海”,點燃了高淑芳矢志傳承中國皮影瑰寶的信念——回國後,她開始着手從事皮影藝術研究,先後編寫《皮影基本功組合》、撰寫《“中國皮影戲”的歷史傳承與當代發展》等資料;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她提交政協提案《皮影戲後繼無人》,最終促成由哈爾濱市文化藝術幹部學校定向培養了30多名學員。如今,他們已成爲龍江皮影戲傳承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
1995年退休後,高淑芳萌生了辦家庭皮影團的想法。三個兒女辭去工作,成爲她的助演。建舞臺、上燈光,則由同在皮影劇團工作的專業燈光師——老伴周興國負責。歷時4個月,家庭皮影劇團籌建成功。
“1996年~2018年,我們選擇在小學、幼兒園表演,先是在省內綏化、尚志等地,後來一路南下,奔赴瀋陽、上海、廣州等地巡演……”高淑芳印象最深的是,在廣州嶺南印象園每天演出3場,節假日演出4場,在此地一演就是11年。
小時候,她是臺下的“影迷”,看着父親方寸間演繹乾坤;青春歲月,皮影戲承載了她的理想與付出;退休後,巡演20餘載,她對摯愛一生的皮影戲“難說再見”……讓龍江皮影戲走進一代又一代人的童年,亦成爲她一生的使命。
“我一輩子沒停下來,一直在搞皮影。”高淑芳說。皮影戲教給她的一身本領,早已鐫刻在腦海深處,時光也無法令它褪色。對於龍江皮影戲的未來,她相信——中華傳統文化的千年底蘊,經得起時間的檢驗,也會在新時代中獲得新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