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聖:主被動基金 走向競合與整合
國內投信業者在AT1雖沒有「踩雷」,但境外基金中則有約15檔基金持有瑞信AT1債,已衝擊投資人對主動型的股債型基金的信心,是否牽動未來國內主被動基金市場消長,備受市場關注。
劉宗聖表示,目前債券基金多是投資組合方式,集中單一債券的風險已不高,另就各境內外基金公司在投資控管風險過程中,對於出現異常的標的都會先進行減碼因應,預期對投資人的影響不會太大。
據投信投顧公會統計至2月底的各類基金規模,國內ETF基金規模達2.53兆元、臺股基金規模3,921億元、境外基金規模爲3.52兆元。境內外基金中,主動型基金規模仍大於被動式的ETF基金,但ETF近年成長速度驚人,例如臺股ETF基金2月底就達9,449億元,多年來已呈現倍增趨勢,主動式基金則有停滯不前的跡象。市場擔心萬一類似瑞信AT1債事件再發生幾次,將衝擊主動型股票或債券基金的投資信心,造成基金版圖的挪移。
對此,劉宗聖認爲,單一風險事件短期可能會有位移效應,但中長期從基金的發展歷史、國際經驗來看,主被動式基金不會是「零和」的關係,應該會是「競合」(競爭且合作)、甚至「整合」的模式。
他強調,主、被動基金商品在績效、管理與成本上都不同,各有優勢,近年來興起Smart Beta投資(主動選擇被動追蹤的指數中成分股)更是一種主被動結合的投資,預期未來此消彼長的情況較不會發生,應是良性競爭與互動下,共同壯大資產管理市場。
就投資人來說,劉宗聖建議,可把主被動基金商品做爲核心和衛星的配置,習慣投資ETF的人可以搭配優質的主動基金強化績效,雙方可以是互補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