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孩子及老師 別讓偏鄉小校成「華麗空城」

大同國小樂水分校小而美,師生數穩定。有些偏遠地區學校則因師生雙無,考驗大。記者蔡宗儒/攝影

各級學校陸續開學,許多偏鄉小校卻還「等嘸人」:沒有學生、也沒有老師。澎湖的虎井國小在校友支持下,大手筆向臺灣本島反向招生:三餐免費、一年提供五趟返臺或家長探視機票。結果,報到新生零人。新北市平溪國中找特教代理老師,開學前連續三十多招,每天一招,當天報名、當天筆試和試教,終於在第卅七招時達陣。

「沒人」:既無師也無生,是偏鄉教育愈解愈無解的根源。臺灣偏鄉教育困境,正是一頁「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滄桑史。

偏鄉教育沉痾 8年前本報促關注

早在二○一五年,聯合報系願景工程連續推出數次「偏鄉教育」跨國系列報導,剖析學生學力低落、師資不穩、教師行政過量等沉痾,引發朝野關注。教育部迴應偏鄉對策四支箭:「穩定師資、行政業務減量、修繕宿舍、建置資源媒合平臺」。怎奈時任教長吳思華只在任一年多,比許多代理教師任期還短。

監察院於二○一六年調查,直指會考成績反映嚴重的城鄉落差、大量的代理教師撐起偏鄉教育人力;民間也自嘲「代理(老師)救臺灣」。二○一七年底「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以下簡稱偏教條例)終於在立院三讀,開創「專聘教師」及「區域教育資源中心」等新制度。

專法通過6年 校長愁招生愁師資

專法通過迄今近六年,聯合報與兩年前公共化的願景工程基金會合作,進行臺灣首次「偏鄉教改大調查」,抽樣調查偏鄉校長、老師及家長對專法實施滿意度,這是全臺首次系統性針對偏鄉教育現場大規模民調。記者以民調爲基底,走訪山巔水涯小校,聆聽現場心聲。

調查發現:多數偏鄉校長認爲專法帶來更多經費(五十六%)和數位載具(六十七%);小校硬體大躍進,有了嶄新宿舍、教室、電子白板。七成二校長認爲「招生」是偏鄉辦學最大挑戰,五成九認專法對招聘老師無助益。「孩子不來、老師走了」,資源變多的學校變成一座「華麗的空城」。

在家長最重視的學生的學力表現上,教育部對偏鄉學生的國英數推動「科技化學習扶助評量」,並指稱通過扶助測驗的人數「逐年提升」;但不願具名的專家說,代表學力的國中會考成績,偏鄉學生得「C」成績(代表學力有待加強)人數卻沒減少,又該如何解釋?

儘管專法爲老師提出行政減量措施,調查發現,僅二成三偏鄉教師有感,三成感覺負擔更重了。調查也發現,行政工作是教師不願留任偏鄉的重要因素;高達八成一反映行政工作對教學造成負擔。

由經費看,教育部從二○一九年到二○二一年,投注在偏鄉的預算成長三倍,最新統計達一年四十四億餘元,其中四分之一用在「合理配置教師、行政人員、輔導及社工」。

小校如何結盟 偏鄉共學絕地求生

法有了、錢給了,人爲什麼不來?

知名管理學者、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李吉仁說,這是「在錯誤的結構下,用有限資源努力」,再怎麼用力,還是衝不出偏教困境的牢籠。

今起四天,「偏鄉教改難」將依序檢視偏教條例的成效、「專聘教師」等法令如何形成具文;偏鄉小校如何結盟、共學,絕地求生。

近年,在歷經實驗教育三法通過、疫情「停課不停學」數位教學考驗,以及前瞻教育「生生有平板」的挹注等,偏鄉教育改革是否再度看見曙光?

偏鄉及非山非市地區校長的最大挑戰 圖/聯合報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