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性仁/對中國國民黨改黨名之淺見

中國國民黨是否改名,引發討論。(圖/記者陳明仁攝)

文/劉性仁(教師)

曾經在李登輝主政時期的中國國民黨就有提出更改黨名之事,當時李登輝認爲讓「中國國民黨」自然改成「臺灣國民黨」。希望國、民兩黨可互相在臺灣建立很好的政府。今日就在中國國民黨敗選後的後遺症一一發生,經歷有史以來空前的挫敗其原因當然不只一端,各界紛紛提出不同的看法;然而面對不同的改革方案及究竟是誰能成爲國民黨中的「蔡英文」,擔負起奮起責任與使命,在在都值得思考,特別是黨中央此時莫慌,在權力真空的情況下,必須對症下藥,切莫開錯藥方,而導致分裂加遽,更危及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國際局勢的穩定,斲喪歷史使命。失敗沒有理由,當然必須深自檢討反省,尊重各種不同多元的聲音,讓真正關心中國國民黨發展者而非看好戲或搗亂者提出真正的建言,猶如真假母親故事一般,真正的母親寧可選擇放手離開也不忍心傷害孩子,畢竟母子連心,特別是在孩子面臨重大危難之際。

對於近來黨內有些新生代提出許多改革方案,面對年輕世代的廣泛參與,對於國民黨未來發展及政治甄補及擴大黨民主發揮了正面的作用,但也必須慎防誰纔是年輕人代表?誰纔是代表黨內主流的聲音?如果只是生理上的年輕是否提出的建議黨中央是否要全盤接受?如果有不同年輕世代提出不同的看法又該以何種方式來解決?顯然這都需要充分的溝通與討論,而不是辯論。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對於青年提出看法也不應有不軌的動機懷疑,因爲大家都期待國民黨不要自此一蹶不振,也力促臺灣未來政黨政治發展能夠走向制度化及健全方向發展,黨必須要有理念,更要有堅持,最重要的要有特色,也能與執政的民進黨及其他在野黨形象區隔

▲有人指國民黨精神,是孫中山晚年主張,重視工農運動中下階層。(圖/記者季相儒攝)

►►►掌握最新觀點,歡迎加入88論壇粉絲專頁

針對日前前中國國民黨發言人楊偉中、前朱辦發言人徐巧芯、李正皓接受媒體專訪提到許多改革的辦法,對於黨產路線及許多方面都值得深入討論,其中針對改革中國國民黨黨名一事,徐巧芯說,這必須開放給所有黨員討論,她說,提出路線辯論也包括中國國民黨是否要改名爲國民黨這個部分;透過討論才能知道大家的想法,最怕的就是從來都沒有討論。

李正皓則說,國民黨的英文一直都是KMT,楊偉中補充,要先回到歷史,他指出,大家會覺得這叫去中國化,但他非常堅定認爲要恢復國民黨。楊偉中進一步指出,恢復國民黨有兩個意思,第一個黨名就恢復國民黨,再者,孫中山的同盟會革命成功後,他結合當時一些小黨,包括宋教仁等,成立國民黨,當時國會第一大黨就叫做國民黨。第二個意義就是要恢復國民這個精神,楊偉中表示,國民黨過去被認爲是跟財團站在一起,他認爲應該要恢復國民黨早年較偏左派的立場,其實是孫中山晚年主張,就是重視工農運動、中下階層,他認爲這是國民黨應該走的路線。

針對改黨名一事,茲事體大,一是面臨人團法問題,若改了黨名新黨可以立刻改爲中國國民黨,則會產生更多的波瀾與風暴;其次改了黨名之後就能扭轉國民黨的本質及外界觀感嗎?外界爭議更大的恐怕在於人事及黨產部分;再者就形象區隔與黨路線辯論,涉及到的是個中的內容而非名稱上的更改,重點在於路線的釐清與討論而非表面式的更改黨名;況且改黨名恐怕會加遽中國國民黨內的分裂速度,在此時此刻正當有選出黨主席之際,在時機上實在有可討論的空間:在黨證等事項變更上也必須耗費更多的人力及金錢來處理。

更嚴重的是,去掉中國兩字少了連結,就如同九二共識中少了一中各表中的一中,對兩岸關係的傷害及國共協商談判都會造成巨大的危害,不利於未來海峽論壇及國共交流,這種片面改變現狀對於國際和兩岸來說顯然未見其利先見其害。

值得思考的是,去掉中國就會讓外界認爲國民黨更本土嗎?相反地一味地去中國化,特別在文化意念上更名這種層次。將會助長文化臺獨,也無法保證可以吸引年輕選票,因此更改黨名茲事體大。

筆者樂見年輕人紛紛提出各種主張來參與及討論,黨路線確實需要討論,然而絕對不能做出親痛仇快的事,更不能加速黨分裂及破壞團結,特別是在新主席尚未產生之際。職是之故,代表性問題及討論過程公開透明實爲非常核心的問題,誰能代表年輕人?誰又是國民黨內的主流?千萬不要造成黨內世代的對立或同儕間的心結,畢竟大家都期待中國國民黨能夠走上正面健康的方向以圖再起。

另外批評容易做事難,許多方案都必須要考量現實性及可操作性,特別不能對國際關係及兩岸關係造成重大的衝擊及改變現狀,否則錯誤及沒有方向的改革將會使國民黨跌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中,也不利於臺灣政黨政治及民主的發展。

●作者劉性仁,北市,博,中國五權憲法學會成員。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討論與聲音,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