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線公主#:我們爲何選擇在景區穿民族服飾?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
五一假期的熱點後遺症還在繼續,這次是因爲“每日人物”在5月2日發表文章《我在景區當“流水線公主”》上了熱搜、也惹了衆怒。
△ 微博截圖
這篇文章反映的現象其實是很普通的,就是景區裡一直存在的租借服飾在特定景點位置打卡拍照的行爲。我甚至懷疑,類似的生意沒有三四十年的歷史,也至少火了一二十年了。前不久還在《》裡舉例過一位拍攝自己穿着56個民族服飾的短視頻作者,也說明市場條件早已成熟。
但是這類專業生產內容的傳媒公司旗下賬號,最擅長的便是製造熱點,光是標題裡的“流水線”與“公主”就能吸引注意力了。更何況,文章的切入口還在於女性在朋友圈裡的“社畜”曬“公主”照,如此精心地去包裝旅遊中比較常見的消費行爲,這些傳媒號的意圖有多明顯我就不用多說了吧。
△ 《我在景區當“流水線公主”》文章截圖
不過比起揪出原文中那一個個看似平常,實則佈滿心機的文字,我更想討論的是這些去景區消費民族服飾現象背後的一些事……
1
社會之大,容不下“奇裝異服”?
我曾在知乎回答過一個知乎問題《爲什麼lo娘一邊認爲lolita和動漫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一邊又熱衷於在漫展上穿lo裙?》。如果我們再仔細想一下,漫展及同人活動中,也越來越多“離題”的創作,而成爲了一場背離社會日常語序的狂歡,更何況那個問題誕生於2019年。
這裡其實涉及到了一個表演場域的問題,當今社會看似對人們對於“奇裝異服”(或可算作“小衆服飾”)是包容的,實際上卻也是苛刻的。因爲人們往往想要的絕不止於“包容”,還在於“認同”。真正能給予小衆服飾認同感的穿着場合,真的是少之又少。
我在網絡裡見過各種各樣離奇的關於着裝場合的討論,年輕人在計劃自己葬禮上的lo裙,吃喜酒的人想在別人的婚禮上穿漢服,更有教師面試、gwy面試能不能穿之類的提問。這些場合並非像舊社會那樣,寫了僭越或差池就犯了什麼條例的規則,這是當代的“包容”。但同樣的,這些場合也是“苛刻”的,它們需要穿着的人付出暗潮涌動的代價,更別提“認同”了。
△ 知乎截圖
在這樣的背景下,旅遊,一種去往他處、偶爾爲之、具有一定儀式性的活動,就成爲很多人尋覓的理想表揚場域。有的人會攜帶自己的服裝,以漢服、JK制服、lo裙的“三坑”爲主,有的人就會選擇在景區購買一次這樣的服飾體驗消費。
△ 穿漢服旅遊,圖源央視新聞客戶端、人民網
正是因爲這樣的需求巨大,形成了產業,才能做到所謂的“流水化”。而“公主”也不僅僅是這些旅遊消費者對於自己平凡身份不切實際的妄想,還伴隨着這些提供民族服飾體驗消費的商人想要達成的目標。比起大多數難以復購而滋生宰客現象的旅遊消費市場,攝影活動具有高度的社交屬性,“公主”般的體驗與照片可以爲這些商人帶來更豐厚的回報。
△ 延吉朝鮮族民俗園, 來源延邊廣電全媒體新聞採編中心
2
時代之快,我們用工業化比肩貴胄!
那篇文章裡更加刺眼的在於處處強調“公主”與消費價格的對比,“100元的普通版朝鮮服和200元的富貴版朝鮮服”。或許有些人能順應作者的心意讀出“虛榮”,但我看到的卻是服裝工業的成就。
△ 《我在景區當“流水線公主”》文章截圖
在2021年曹縣漢服成爲熱點的時候,兩位數的漢服就讓很多人咋舌。雖然漢服圈內人會嗤之以鼻、或扭扭捏捏接受,但就像新京報《曹縣漢服“創業”記》裡寫的那樣“對於初涉足漢服圈的玩家來說,一兩百元的平價漢服無疑是最佳的入門選擇”。在曹縣等規模化小衆服飾的衝擊下,旅遊景區可以選擇服裝也越來越多樣、價格也越來越低了。
△ 景區拍攝價格,來源新聞晨報
在我早年的印象裡,景區裡的古裝項目似乎在《還珠格格》以後就幾乎沒有更新。但曹縣出圈那年,我朋友去古鎮旅遊回來,告訴我漢服體驗只要50元,還給化個簡單的妝,且漢服款式也都是當下最流行的那幾個樣式。
之所以200元可以得到“富貴版朝鮮服”,也是因爲那個衣服本身就賣得不貴了,再加錢遊客自己就能現場上網下單一套。“富貴”是真富貴,平價也是真平價,這不是哪個羣體的虛榮心僞造出來的“照騙”,她們也做不到。之前在《》和《》裡就已經討論過了,這是因爲很多古代比較昂貴的工藝現代可以輕鬆仿製了,當某漢服商家將織金馬面裙價格壓到1XX的時候,古代貴族的奢靡生活就已經被我們拽住了衣角。
△ 淘寶截圖
“流水線”是很多內容創作者喜聞樂見的帶有貶義的詞彙,它可能真的帶着資本的血淚,但同樣也爲我們的很多生活需求提供了價格上的便利。
媒體號的作者可能有資本去訂購更個性化的服務,化他們眼中不網紅的妝容,去他們心中不熱門的景點,擺他們希望的不套路的拍照姿勢。但我這裡誠心提一嘴,我見過這種定製服務,大多數還不如“流水線”。我寧可相信匠氣的“流水線”,也不敢用精心包裝的藝術家。可以覺得我酸,但現實就是這種旅遊消費,是很吃經驗的。
△ 《我在景區當“流水線公主”》文章截圖
△ 網絡宣傳照
3
符號之奇,我們用身體朝聖民族
已經有很多人提到了,這種被媒體化刻意包裝的“流水線公主”的概念,作爲旅遊消費本質是一種雙贏的模式。即遊客體驗到了民族風情,景區輸出了特色符號。
還有更多麼?有!民族旅遊作爲這些年旅遊市場的熱點,完成了一個奇妙的轉變。
以往我們去景區,只是去“看”,民族旅遊景區也會刻意保留、甚至重新制造一些遊客想看的民族文化奇觀。比如一些只在特定時間、特定場景才產生的民族活動,只要遊客喜歡,民族景區就可以天天上演,彷彿一個無限流劇場。
甚至於有學者指出過民族旅遊中的性別歧視問題。主要表現爲,遊客視角多爲男性,於是景區更偏愛用“美麗的X族姑娘”“好客的X家妹子”等明顯迎合男性的宣傳語。就在今年抖音上所謂“苗族旅遊騙局”熱點還是有人吐槽沒能在現場看到宣傳片裡那樣“年輕漂亮的小姐姐”。放大並病態化女性的同時,這些地區的男性也失去了“價值”,整個旅遊項目失去了民族旅遊本身的價值。
△ 抖音截圖
穿着民族服飾並進行拍照,客觀上是扭轉了旅遊中的主客關係,遊客想要成爲這個民族地區的“當地人”,從用眼睛看轉變爲用身體來體驗。雖然這種做法不可避免會加劇民族旅遊中舞臺化、眼球化的問題,但對於希望通過旅遊經濟來調動民族資源、宣傳民族文化來說,還是往前邁進了一步。並且這樣的拍照項目,主要參與者是女性,自發性社交傳播力度也更大,是非常值得日後進一步調動利用的宣傳資源。
△ 圖源柳州廣播電視網
有流量,有憤怒,有污名
民族服飾體驗攝影項目如何在文化中真正做到雙贏,我個人覺得是有難度的,因爲遊客們的消費當然是出於私人需求,不應該也沒辦法揹負那麼大的責任使命。民族旅遊如何平衡內外主客關係,既惠及當地又傳播文化,既理性利用資源又獲得情感附加值,種種種種,都是非常大的課題,也充滿着各種博弈角力。
但從這次《我在景區當“流水線公主”》裡看到的是卻是一場無妄之災。儘管上了熱搜,網上也基本是一片罵聲,但“流水線公主”這個標籤卻已經被烙印下了,至少短期內都會繼續有影響力。
很多女生可能覺得,爲什麼女孩子做什麼都要被人評論。但我覺得這只是這些媒體號攫取流量的刀口,真正被放血的卻是文章中“公主風又吹到了各大邊陲小城的景點”。我國本來旅遊景區就存在着人多擁擠,同質化嚴重等問題,開闢任何一個有趣的新增長點都不容易,總不能永遠靠難以實現的年假和累死累活的調休夾擊下的小長假來拉動吧。已經度過了艱難了兩三年,媒體號還要拿來蘸饅頭吃。
至於這件事本身,倒也不必一個勁強調女性可以自信、可以美麗,自己做出多大貢獻之類。畢竟這本身是一種旅遊消費,花自己的錢,除了老闆的“支付寶到賬XX元”的語音,旁人多一句都是噪音。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如無另外標註,文章爲 春梅狐狸 原創,如有疏漏歡煩請指正,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須經授權並支付稿費;
※ 所使用的圖片、視頻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以協商相關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春梅狐狸 傳統服飾
臉着地的藏狐,故紙堆裡的服飾愛好者
筆者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請多支持
如果喜歡 ❤ 記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