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想“掏腰包”的科幻
3月28日,中國科幻大會北京科幻嘉年華展區,《流浪地球》中的宇航服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崔文瀚/攝
“我們家有很多科幻小說,像《流浪地球》《鄉村教師》《球狀閃電》……”北京市石景山區金頂街第四小學五年級五班的魏俁宏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我最喜歡的是《鄉村教師》,感覺很溫情,很貼近我的生活。”
在首鋼國際會展中心門口,數十名小學生圍在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身邊,分享着他們和科幻的交集:父母帶自己看了電影《流浪地球》、家裡買了很多劉慈欣的書、試玩過很多AI產品、想要各種各樣的機器人……
科幻,在點燃這些小朋友對科學嚮往的同時,也在爲整個消費賽道注入新的動能。
3月28日,中國科幻大會北京科幻嘉年華展區,一個小朋友正在挑選周邊。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盧健/攝
科幻產業消費數據亮眼
3月28日至3月31日,北京石景山區首鋼國際會展中心舉辦了第九屆中國科幻大會。作爲中關村論壇年會的平行論壇之一,此次大會以“科學夢想 創造未來”爲主題,同期舉辦2025北京科幻嘉年華配套活動。
3月28日上午,中國科幻研究中心在大會開幕式上發佈了《2025中國科幻產業報告》。報告內容涵蓋閱讀、影視、遊戲、衍生品、文旅五大核心產業:其中,2024年科幻閱讀產業營收爲35.1億元,同比增長10.7%;科幻影視營收67.1億元,微短劇和中短視頻發展強勁;科幻遊戲總營收達到718.1億元,同比增長10.2%;科幻衍生品產業總營收達25.3億元,國內原創IP逐漸成爲主導;科幻文旅產業總營收達244億元,科幻舞臺劇和科幻劇本娛樂逐步邁向內容精品化與運營高端化階段。
“中國科幻大會已成爲科技與人文交織、科幻與經濟交融的重要平臺。”在開幕式上,中國科協黨組書記賀軍科指出,科幻文化在中國大有可爲……要發揮科幻產業在轉型升級中的引領作用,聚焦科幻新業態,優化生產要素配置,促進科幻產業與科技創新等融合發展。
在北京科幻嘉年華的體驗展區,北京虛擬動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虛擬動點”)展臺前排着很多體驗的人羣。無需穿戴任何標記設備,體驗者僅憑肢體動作便能驅動屏幕中的“猴王”——當體驗者揮出右拳,數字猴王即刻擺出“金猴問路”式;當體驗者蹦跳起來,屏幕裡的數字影像也實時飄逸騰挪。
“目前業內比較成熟的是光學動捕,需要動捕演員穿着貼滿光學標記點的衣服進行動作捕捉,而無標記點動作捕捉,是不需要那套設備的。”虛擬動點的工程師賀雪明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介紹說,“不過目前無標記點動作捕捉這項技術還不夠成熟,想要模擬手指的運動和關節轉動還差點兒意思。”
從傳統動畫師逐幀手繪的繁複工藝,到如今演員僅需穿戴動捕設備實時演繹,動漫和遊戲產品的製作效率被大大提升。賀雪明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他們公司的光學動作捕捉技術已應用於許多好萊塢影片,更深度參與了諸如《黑神話:悟空》《使命召喚》《NBA 2K》等全球熱銷的遊戲。
“北京市高度重視科幻產業發展,已集聚了800多家科幻企業,產業規模達480億元。”北京市市長殷勇指出,目前以石景山首鋼園爲代表的科幻產業集聚區加速成形,北京科幻產業“一核多點”佈局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
科幻消費品類日趨豐富
“哎呀呀,我都說了好多遍了,我是派大星啊,這次你可要記住哦。”在賽博創力公司的展示區,當“派大星”立牌模型用略帶“小情緒”的語氣迴應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的提問時,24歲的楊景超的臉上掠過一絲赧然。去年從北京信息科技大學畢業後,楊景超加入了賽博創力公司,擔任教育業務部門負責人。“實在抱歉,今天(‘派大星’)接待的小朋友實在太多了……”他撓撓頭,目光掃過被孩子們圍得水泄不通的展臺,數十雙稚嫩的小手正緊緊扒着展臺邊緣。孩子們踮着腳尖,目不轉睛地注視着那些從屏幕裡“走”出來的卡通夥伴——會對話的小馬寶莉、能講故事的豬豬俠,還有能記住每個孩子喜好的“派大星”以及一些成年人喜歡的《原神》遊戲裡的角色……
“我們要說悄悄話咯。”楊景超舉起團隊研發的小玩偶兔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道。只見下一秒,小兔子便很“識趣”地耷拉下自己毛茸茸的耳朵,似是示意記者,你們放心聊吧,我不偷聽。
這支平均年齡不足24歲的年輕團隊,已在3所學校展開智能陪伴玩偶試點。“藉助AI的長文本對話與記憶功能,我們希望通過孩子們熟悉的IP形象提供更加長久的成長陪伴。”據楊景超介紹,目前團隊已獲得百餘家企業授權,整合2000餘個知名IP資源,並實現50餘種語言的交互能力。
除了人工智能的應用,在本屆中國科幻大會上,機器人毫無疑問是展示最多的品類。展區彙集了從基礎型的球形機器人、實用型的咖啡機器人,到高科技含量的機器犬和人形機器人,品類覆蓋服務、娛樂、科研等多個領域。
“現在這個東西在市場上已經賣脫銷了。”宇樹科技的一名工作人員指着他們出品的G1機器人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目前他們公司的機器人約需提前一個月預訂,買家也不僅出於科研目的,還包括衆多娛樂演出行業的客戶。
而在虛擬動點展區旁,智瞰深鑑的人形機器人也吸引了衆多觀衆駐足。一個身着精緻旗袍的機器人正面向遊客,靈動地眨眼、微笑並揮手致意。“這款機器人可勝任會場導覽工作,其優勢在於支持多國語言交流,並具備豐富的表情系統,使交互更加自然智能。”智瞰深鑑總經理李昱慧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介紹了人形機器人的又一個消費應用場景。
記者也注意到,不同於市面上其他機器人的金屬“腦殼”和機械手掌,這款等身機器人有着更爲柔軟的手指和更溫熱彈性的皮膚,可以說,更加仿真。
科幻消費體驗不斷提升
此次中國科幻大會上,令人心動的不僅僅是趣味的科幻IP和多元的科幻產品,還有很多別樣的科幻體驗。
在北京科幻嘉年華展區的角落,一個深色的立方隔間圍繞着很多遊覽者,這是“情緒干預氧艙”。參與研發“情緒干預氧艙”的光合聲公司創始人圖拉古介紹說,氧艙內設置了特定頻段的聲音和光,結合高壓氧,使體驗者能夠舒緩自己的情緒,也可以提升自己的代謝,“在這裡吸氧15分鐘,相當於深睡25分鐘”。
坐在這個約3平方米的“情緒干預氧艙”內,隨着氧氣的持續注入,記者明顯感受到耳膜的壓力變化。艙內環繞着舒緩的音樂,配合頂部動態光影的節奏變化,使得記者呼吸節奏不自覺地變得深長而緩慢。在此特殊環境中,記者注意到自己的呼吸似乎呈現出類似“黏稠”的生理感受,而周遭環境,則更像是潛水後看向天空,有一種在微壓下遠離人羣的靜謐。
在“幻聚·多維宇宙”沉浸式科幻展現場,虛擬現實(VR)體驗成爲這個展覽的主流。記者看到,這裡彙集了多種題材的VR體驗項目:緊張刺激的密室逃脫、浩瀚神秘的太空科幻以及極具文化底蘊的“夢迴大唐”文旅體驗,吸引衆多遊客排隊體驗。
記者在體驗一個名爲《星際奇航》的VR項目時,最大的感受便是它使得普通人體驗太空成爲可能,可以更進一步地體驗宇航員在太空中的所見所聞,通過劇情學習星球,感受也更爲直觀。
“在2023年的8-9月份,上海引入了一個名爲《消失的法老》的VR體驗,上線僅3個月,就在上海創下了1400萬元的營收。國內也是從那時開始做這個方向的。”遙在(山東)數字科技有限公司CTO馬玉廣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不過,由於需要揹負電腦主機並佩戴頭盔,該設備對兒童用戶並不友好,40分鐘的體驗時長往往讓小朋友在10多分鐘後就感到疲憊。相比之下,現在的一體機在舒適性上有了顯著改善。”
另一方面,據馬玉廣介紹,當時《消失的法老》號稱花費3年打磨細節,而以國內目前的技術,想要達到那種程度,大概半年時間可以實現,在效率上也有了極大的提升。
根據《2024中國沉浸產業發展白皮書》,截至2023年,中國沉浸產業消費市場規模已達927億元,總產值1933.4億元,預計2024年將突破2400億元大關。
“中國科技的飛速發展爲科幻提供了獨特的‘現實土壤’。載人航天、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領域的突破,都可以成爲科幻故事的素材。”科幻作家劉慈欣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