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宜敬:正是時候開箱家族史

數發部次長、《幸福的鬼島》作者林宜敬認爲,我們這一代太忙於向外看,也許是時候回望自己的家族史。(陳俊吉攝)

林宜敬有感於臺灣儘管在歷史節點上面臨挑戰,卻屢屢創造奇蹟,簡直就是「幸福的鬼島」。(印刻文化提供)

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被臺媒封爲「AI教父」,來臺持續掀起熱潮,尤其演講臺上排排站的機器人向大家招手,彷彿正在向臺灣的未來招手!同樣身爲科技人,現任數發部政務次長的林宜敬,反而以最傳統的書寫、出版,記憶家族史與自己的時代。

家族史 噤聲和失語

臺灣的活力不只是今時今日望向未來的科技島,林宜敬以《幸福的鬼島》寫家族史,特別有感於儘管世界一直在變動,臺灣也曾經歷西來庵事件、二二八事件,「但若就全世界來看,相較於清朝末年太平天國之亂、軍閥內戰、太平洋戰爭……臺灣一直是躲過了。」林宜敬有感臺灣在許多歷史節點上雖然面臨嚴峻挑戰,卻也持續「升級」,創造奇蹟。「講起來很悲慘,但幸福的是沒有大戰爭,書名被出版社說不好,會被罵,但我就是要講這個事情啊!其實我們很幸福,一代一代過着有趣的日子。」

科技人林宜敬望向未來,文化人林宜敬回望家族史,父系鹿谷林家、母系鹿港丁家的他,看到臺灣許多像自家一般的百年仕紳家族,都經歷過兩次突然的文化失憶,「1895年我的祖父輩從高級知識分子變成文盲,變成失語的一代;1945年又來一次,我的父輩突然之間又變成文盲……」歷史造成了臺灣本土家族噤聲和失語,「因爲不太敢講,也因爲失語而沒辦法寫,但這些故事還是一直流傳下來。」

林宜敬的母親是作家嶺月,曾出版200多本書;「其實我的父親也很會講故事,而且記性特別好,一些大家族想了解自家的故事還得問我爸爸。」很多上一輩、上上一輩的故事,林宜敬便是從父、母的閒談中記憶在心。「以前覺得自己是科技人,文學是我媽媽和我好友羅葉的事」,尤其記得母親是很認真的作者,因爲小時候學的是臺語和日語,華文寫作時她通常要謄稿6次反覆打磨。

好文筆 母親磨來的

爲追憶母親和好友而開始發表文章,也爲了開公司當老闆時不要給員工太大壓力,林宜敬每日早上9點交代完工作,便把自己關在辦公室直到下午4點,「這段時間就在裡面寫臉書,寫家族故事」,而小學時母親要求他寫日記要謄稿3次磨出的好文筆也受到衆人好評,「話說我小時候是痛恨寫作的。」林宜敬一笑。

即便是自家的歷史,也有不少「原來如此」的震驚「開箱」過程,林宜敬提到自己的外公和外婆原來是師生戀,而外曾祖父丁秀才,則是在金榜題名謝師的那日,被林姓恩師的閨女在簾後相中,最後還是丫鬟跟老爺夫人把情事挑明才終成眷屬,「原來祖先們也浪漫過,不只是祠堂牆上的黑白照片而已。」林宜敬說。

母親嶺月小時候所住的鹿港「丁進士宅」一直以來祠堂沒有祖先牌位,直到他的一位表舅到泉州陳埭尋根,才發現丁家祠堂上的匾額寫了不少阿拉伯文,原來祖先並不是漢人而是來自中亞的回族人,即元朝所謂「色目人」。族人原是不吃豬肉,被明熹宗特賜吃豬,且在明朝年間,爲了擔心色目人身分引來殺身之禍,把家中的清真寺僞裝成漢人祠堂,只是至今兩岸祠堂裡仍不奉祖先牌位。

小日子 活出自己樣

林宜敬有感:「因爲政權的轉換,臺灣人一直低調過着小日子。」而今在寫這些故事的時候,便是解釋了臺灣爲什麼成爲今天的我們。林宜敬也寫下自己的時代──那些彷彿標記定格的棒球歲月:1983年的亞錦賽與日本爭奪賽加奧運表演賽的門票,趙士強的九局下再見全壘打,彷彿整個臺灣都爲那一球發出的歡呼迴響震動,「特別能感受我們是命運共同體」。

自己的小日子,還包括林宜敬認爲臺灣的本土美食就是大街小巷裡的自助餐,不用去夜市獵奇,不用去高檔飯店,路邊的小餐館就有一定的水準;自己的小日子,也包括AI時代還是帶著書閱讀,「1989年到美國讀電腦科學博士的時候,隨身帶了《史記》、《聊齋志異》、《天龍八部》三套書。」尤其《天龍八部》像極了自己身邊的朋友,各有本色與性格。

林宜敬說,「這一代太忙於向外看,也許是時候學着講自己家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