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鐵鋰需求旺盛 鈦白粉企業龍佰集團跨界佈局磷酸鐵

本報記者 肖豔青

新能源汽車產業快速發展帶動鋰電產業景氣度高漲,磷酸鐵鋰作爲鋰電池正極材料之一出現了需求旺盛供不應求的局面,帶動相關公司投擴產火熱,上半年磷酸鐵鋰企業德方納米、湖南裕能等紛紛擴產,天賜材料也大舉進軍磷酸鐵,鈦白粉企業中核鈦白、龍蟒佰利、安納達等跨界佈局。

據高工鋰電數據統計,上半年新增項目產能約150萬噸磷酸鐵鋰材料,總投資規模超400億元。

擬建設10萬噸磷酸鐵生產線

磷酸鐵作爲磷酸鐵鋰生產的核心原材料,目前由於磷酸鐵鋰需求和產能的快速增加,磷酸鐵產能存在缺口。

龍佰集團7月25日晚間發佈公告稱,公司下屬子公司佰利新能源擬與湖北萬潤新能源成立合資公司建設10萬噸磷酸鐵生產線。

龍佰集團表示,本次設立合資公司建設磷酸鐵項目,可利用合作各方在當地擁有的資源及配套設施優勢,爲公司磷酸鐵項目就近提供硫酸亞鐵等資源和配套設施服務,在保障項目原材料供應的同時,降低公司產品生產及運輸成本。

此項目的實施是公司爲滿足市場對磷酸鐵的未來需求進行產能擴建,項目建設完成後,有助於公司抓住市場發展機遇,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提高市場競爭力,將進一步加強公司磷酸鐵產品的戰略佈局,符合公司的整體發展戰略。

中鋼經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胡麒牧對《證券日報》記者說:“此次龍佰集團佈局磷酸鐵項目已經不是第一次涉足新能源領域了。近年來龍佰集團不斷圍繞產業鏈進行延伸拓展,不斷在智能裝備製造、新能源電池材料等領域佈局,今年年初就曾公告稱擬在河南沁陽設立公司從事新能源電池和材料的研發、生產、銷售等業務。今年上半年,國內磷酸鐵鋰動力電池產量達到37.7GWh,超過三元動力電池36.9GWh的總產量。磷酸鋰電池的快速擴產導致其上游原料磷酸鐵供不應求。作爲投資主體的湖北萬潤新能源本身在磷酸鐵產業化及技術等方面有一定優勢,通過此次投資有利於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稟賦,完善在新能源電池賽道的佈局,提高公司在磷酸鐵領域的市場競爭力。”

龍佰集團不是第一家進軍磷酸鐵鋰市場的鈦白粉企業。事實上早在2013年,另一家主營鈦白粉的上市公司安納達已經涉足磷酸鐵的生產,該公司與中鋼集團安徽天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資設立銅陵納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磷酸鐵產品的生產和銷售。

今年2月份,另一鈦白粉行業企業中核鈦白公告,公司通過全資子公司甘肅東方鈦業有限公司斥資百億投資建設年產50萬噸磷酸鐵鋰項目,進軍磷酸鐵鋰市場。

浙江曉德律師事務所創始人、主任陳文明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鈦白粉企業跨界磷酸鐵鋰材料領域是大勢所趨。首先,新循環創造新利潤。生產鈦白粉過程中所產生的廢酸、硫酸亞鐵等產品進一步加工,生產磷酸鐵鋰,具有一定的原料成本優勢。鈦白粉企業進入磷酸鐵鋰市場,是變廢爲寶、循環利用、創造新利潤增長點的重要舉措。其次,市場需求度高。受益於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火熱,磷酸鐵鋰作爲正極材料之一,可應用到汽車、儲能、船舶等領域,已成爲現階段最具發展潛力的正極材料之一,2021年迎來磷酸鐵鋰需求增長大年。”

需求旺盛

短期供不應求格局難緩解

新能源汽車熱銷,帶動了鋰電池產業的增長。《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白皮書(2021年)》顯示,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用動力電池的出貨量達到158.2GWh,預計到2025年對動力電池的需求量將達到919.4GWh。

“作爲電池中正極材料的一種,磷酸鐵鋰性價比較高,磷酸鐵鋰可使鋰電池具有循環壽命長、高溫性能好、環保、價格較低的優勢。同時,磷酸鐵鋰安全性更高,磷酸鐵鋰具有更強的耐高溫性,即便發生猛烈撞擊、針刺和短路的情況,也不會釋出氧分子,也就不會產生劇烈的燃燒。越來越多的新能源企業開始青睞磷酸鐵鋰電池,磷酸鐵鋰的需求在不斷回升。”陳文明稱。

中信建投研報認爲,假定2025年全球動力+儲能磷酸鐵鋰滲透率達到40%,按此推算,2025年全球磷酸鐵鋰需求量有望從2020年的13萬噸增長至2025年的207萬噸,複合增長率高達73%。據不完全統計,僅國內磷酸鐵、磷酸鐵鋰未來擴建產能已經分別高達204.5、266.9萬噸,到時供需雙爆發。

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政策信息研究部數據顯示:1-6月份,我國動力電池累計銷量達58.2GWh,同比累計增長173.6%。其中三元電池累計銷售27.2GWh,同比累計增長115.6%;磷酸鐵鋰電池累計銷售30.8GWh,同比累計增長260.0%。

鋰電池產銷兩旺帶動磷酸鐵鋰價格一路上漲,據生意社數據顯示,1月5日,動力型磷酸鐵鋰主流報價在36000-38000元/噸,7月22日,動力型磷酸鐵鋰報價51000元/噸,漲幅超四成。

對於上半年磷酸鐵鋰價格上漲,胡麒牧認爲:今年新能源汽車銷售火爆,磷酸鐵鋰電池裝機量增長遠超預期,而供給側磷酸鋰鐵產能釋放速度慢,因此產生了供需矛盾,導致價格持續上漲。儘管業內企業都在努力擴產,但今年供不應求的局面預計難以緩解,但從中長期來看,隨着產能的逐步釋放,供不應求的局面會逐步緩解。

(編輯 崔漫 上官夢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