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試所數位平臺 從種樹到建構城市

從2020年到2023年,林試所以新北市中和四號公園及臺北植物園爲實驗基地,研究都市綠地的土壤、植物、動物、大氣以及人們的關聯。(林業試驗所提供/李欣恬臺北傳真)

在城市裡種樹如何和人們有所關聯?林業試驗所出版《都市裡的森林實驗課─韌性都市林實作全紀錄》一書,將歷經4年的實驗與實作成果彙集成冊,內容談論如何更有效地種樹,書名說的「韌性」,指的是把都市林看成像是皮球一樣有彈性,在有效管理的狀態下,遇到天災水災等,可以快速復原。林業試驗所副所長吳孟玲指出,目前臺灣已打造「都市林健康平臺」,能以數位方式管理都市裡的樹木,未來能更有系統地診斷樹木健康。

吳孟玲表示,從2020年到2023年,林試所以新北市中和四號公園及臺北植物園爲實驗基地,研究都市綠地的土壤、植物、動物、大氣以及人們的關聯,「種一棵樹,從基地、土壤、樹種等都要有所規畫和設計,也要考慮到生物的多樣性,做病蟲害的防治和管理,朝淨零碳排的目標前進。」

林試所也教導民衆如何種植原生植物來營造公園的多樣性,原生植物包含地被植物、草本、小灌木、藤蔓及小喬木等。吳孟玲表示,在營造的過程中,須考量植物的耐旱、耐踩踏、蜜源、果實、賞花、鄉土景觀等功能性,除了具有物種多樣性,也能建立都市林的層次,讓公園的棲地環境更接近天然森林的樣貌。

爲了更有效管理樹木,國內已建構「都市林健康平臺」。吳孟玲說,這是參考美國林務署所開發的樹木系統i-Tree,此係統除了建立樹木資料庫,也可以計算樹木的生態服務價值。

吳孟玲表示,有了數位平臺建構樹的資料,就可以有效掌控樹的狀態,樹木的服務價值計算並不是樹本身的價值,而是一棵樹的服務價值有多少,例如將其水涵養、空氣淨化的功效轉換成貨幣價值。目前已着手輔導臺北地區的樹,送到美國的平臺換算成價值,也在做城市樹木的調查,並建構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