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產類加工大變革 邁向森林精油初級加工里程碑 林業保育署領軍 輔導林農「萃」出香氣與產值

【採訪/餘麗姿、吳秉容 撰文/吳秉容 攝影/吳尚鴻】

「玉桂出雲山」土肉桂精油及純露、「解碼柳杉」精油創新商品陸續問世,引起愛好者注目。本土森林精油今年更將百花齊放,爲推動國產精油的產業鏈,農業部去(2023)年下半年新增「森林精油」爲林產品初級加工項目,鼓勵林農或林業合作社一起投入生產臺灣香氣行列,將每年約3千公噸的莖葉、枝梢殘材等林業剩餘資材萃出精油。結合產官學的合作,將以往不受重視的林業剩餘資材多元利用,創造最終木材收穫前的額外收益。

「林業保育署所發展的森林植物精油,是國產精油其中一個分支」,林業保育署森林產業組林產利用科科長許賢斌說,「我們聚焦人工林裡的造林木及其他原生植物利用。」

在國內種植的植物,經國內廠商或農民萃取製成的精油,都可以列爲國產精油,例如在國內種植薰衣草所萃取出來的精油,就是如此。林業保育署取用的精油原料是源自於森林內的造林木,或其他原生植物爲主,即「本土的森林植物精油」。

談到森林產業,許多人只會想到「木竹材的生產」。但在國內,除了木、竹材的森林主產物,其他的非木材林產物,即「森林副產物」或稱「非木質林產物」,也相當豐富多元。林業保育署森林產業組組長張偉𫖮指出,以往林地木材生產只取用材的部分,剩下莖葉、枝梢殘材等林業剩餘資材沒有被利用,很可惜,而且造林木像紅檜、香杉、柳杉、樟樹等有特殊的香氣,很值得被萃取、開發爲森林特色產品。

巒大杉因木材香氣濃郁,故又稱「香杉」,是臺灣珍貴針葉樹材,枝葉極具開發本土森林精油的潛力。 (圖片提供/南投分署丹大工作站)

精油已是林農加工新選項 首座林業初級加工場指日可待

臺灣國有人工林面積將近160萬公頃,林木伐採後的用材量約七成,其餘枝梢殘材約三成,換算每年至少可產出3千公噸的林業剩餘資材。配合本土森林植物精油發展需求,農業部去年6月修正「農產品初級加工場適用之特定品項及其加工方式」,將「森林精油」(即木材精油及純露)列入林產類的初級加工範疇,規範可加工的精油原料以常見10種造林木爲主,原木限紅檜、臺灣扁柏、臺灣杉、香杉、牛樟、臺灣肖楠等6種樹種原木;枝葉則限臺灣肖楠、柳杉、龍柏、白千層等4種樹種枝葉及土肉桂葉。

張偉𫖮說,「租地造林(承租國有地,林木收益屬私人)林農,還有一些本身擁有大片森林的私有林林農,他們可以在自身林地設置初級加工場生產森林精油,再販售給廠商加工製成精油相關產品。」根據最新法規的規範,所有林農皆可以在林地內設置初級加工場,將林木伐採後剩餘枝葉、枝梢殘材進行粗解、蒸餾等初級加工作業,合法生產森林精油,增加收入管道。

農業部2020年發佈「農產品初級加工場管理辦法」並公告「農產品初級加工場適用之特定品項加工產品及其加工方式」,當時林農就可以於林地內設置初級加工場,進行特定品項加工。許賢斌說,林產業的加工相對單純,過去加工只做到粗解、製材、制炭、蒸餾木醋液等部分,這些在林業機具室就可以處理,「而且,以往林農將林木砍下來,多直接運下山給合法製材工廠,其他就棄置林地,所以過去林業不會有人在林業機具室的基礎上增設初級加工場,因爲也用不到。」

張偉𫖮強調,無法預期達到足夠的經濟效益,就不會有人願意花錢去蓋初級加工場,如今,在林業保育署的帶頭髮展下,本土森林植物精油的經濟效益逐漸浮現,因此精油原料與萃取方式,去年6月剛被列入農產品初級加工名單中,法規的明確界定,對森林精油產業的發展有重大意義。許賢斌說,「現在法規鬆綁,森林精油成爲林產品初級加工品的其中一員,林農未來可以選擇投入這個產業發展。」

張偉𫖮提到,將國產材多元利用,並形成完整的循環經濟體系,是林業保育署投入森林精油產業發展的重要目標。

許賢斌說,森林精油初級加工方式以水蒸氣蒸餾法與水煮式蒸餾法爲主,相較於市面常見有機溶劑萃取法,成分對人體更加友善。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