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學生的N個實用方法

將學生作爲一個特殊的、具體的生命個體來關懷,是對學生獨特性的承認與接納。作爲教育者,我們只有充分了解學生,才能使教育工作富有成效、事半功倍。

來源 | 《中國教師報·德育版》

作者 | 姚曉歡 江蘇省鎮江實驗學校

育人先知人。學生個體差異性的日益凸顯,爲教師有效管理班級帶來挑戰。

因此,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瞭解並挖掘每個學生的獨特價值,才能因材施教。

那麼,有哪些方法可以瞭解學生呢?

觀察與調查

觀察是一種直接的瞭解方法,通常可以從課堂和課外兩個方面進行。

教師可以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包括主動回答問題、參與小組討論的積極性,以及學生對不同教學內容的反應等。 這樣可以瞭解到學生的思維邏輯和表達能力,以及他們對教學內容的情緒反饋,是興奮、好奇還是沮喪、牴觸。

課堂上,教師還可以觀察學生在聽講時的專注程度,是否容易分心、做小動作或與同學交頭接耳,關注學生是否能夠長時間保持專注,是否容易被外界干擾分散注意力。

課外觀察主要是在活動或者特定環境中對學生進行觀察,這是發現學生個性特點的有效途徑。 如觀察學生在團隊中能否與他人有效合作,是否願意分享和承擔責任; 在不同活動中展現出的獨特興趣和天賦; 在活動中是否能夠提出新穎的想法和解決方案; 同伴之間的交流方式,是否友善、包容; 在自由放鬆狀態下展現出的真實個性,是活潑開朗還是安靜內斂; 就餐時的舉止是否文明等。 通過課外觀察可以瞭解到學生的集體觀念、同伴交往、興趣特長,是課堂觀察的重要補充。

調查是一種間接的瞭解方法,通常是通過與其他教師、學生家長、學生同伴以及學生本人的交流來深入瞭解學生的某種情況。

首先,教師之間要多交流,看看對學生的印象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要討論問題出在哪裡?還要聯繫家長,瞭解學生在校外的一些表現。

其次,通過同伴去了解學生,同伴之間持續的接觸和互動,能夠觀察到學生在各種情境下的表現,不同的同伴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個學生,從而提供多元的評價視角。

最後,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寫寫對自己的評價,介紹自己的優點、缺點、興趣等,瞭解學生的內在素質、好惡觀點。

調查儘量要全面,結果要客觀,對於觀察得來的事實要細究其因,作出正確理解,不能主觀判斷,導致調查失真。

談話與追問

首次談話主題要慎重選擇。在案例研究過程中我發現,與初中生交流可以從興趣愛好開始。這是一個比較安全的話題,容易打開溝通的大門。

沉默不語的內容要重視。在談話中,有時會遇到學生沉默的情況,其實這個時候是學生在做思想上的鬥爭,教師不要急於得到答案,要能夠在無聲處聽見有聲。

我的一個學生琳琳因英語單詞默寫不合格,在課堂上自殘。在與琳琳交流過程中,她流着淚保持沉默。我沒有催促她作出迴應,而是嘗試找到她的優點肯定她。後來,她告訴我自己的痛苦是“一無是處”——感興趣的事情、在意的事情,沒有一件是做成功的。沉默背後的內容可以讓教師從負面感受中瞭解學生內心真正的渴望。

及時追問。“這個朋友對我很重要,他讓我覺得舒服。”這樣的表述缺少具體的事例和細節,會使談話停留在表面。我常用的追問包括:在這件事中,朋友對你的幫助是什麼?朋友眼裡的你是什麼樣的形象?如果要給這樣的你拍照,你在這張照片裡會有什麼表情、眼神、姿態?教師可以通過學生講述的具體細節,瞭解朋友間特定的行爲對談話學生的影響。

整理和分析材料

整理和分析材料

結合前面提到的觀察與調查法、談話法,教師可以整理出學生的“成長檔案”,包括學生的基本情況、學生的成長經歷、典型事件、他人或自我評價等。 教師可以通過分析學生的成長檔案,走進學生的內心。

學生的成長經歷如同一塊拼圖,構成了他們獨特的性格、興趣、價值觀和各種習慣。

蒐集學生的成長經歷主要包括家庭背景、社會背景、教育背景等。如家庭方面包括家人之間的相處模式,受誰的影響最大;社會背景包括瞭解他的朋友、同學、教師,甚至他的偶像、喜歡閱讀的書籍和電影等。受家庭關係影響大的學生出現問題時,可以從家庭尋找突破口。而受社會關係影響大的學生,則可以通過社會角色中的重要他人來影響他。受教育背景影響大的學生,則需要了解學生的認知能力、價值觀,讓後期的教育和學生的水平同頻共振。

在分析這些要素時,教師還要深入挖掘這些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一定要避免單一因素歸因,要以全面的視角瞭解學生。教師可以通過交流,挖掘學生的喜好。

有些學生不善表達,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引導性問題幫助他們描述,比如:你朋友多嗎?他是什麼樣的人?你最驕傲的經歷是什麼?你是怎麼做到的?有什麼令你難過的經歷嗎?等等。在分析學生的成長經歷時,教師一定要關注到引發學生改變的關鍵經歷,如家庭變故、學習挫折、情感糾結、成功經歷等,這些事件往往能揭示學生內心深處的動機、需求、潛在的挑戰。

典型事件是發生在近期的事件,可以由家長、教師、同學提供,也可以讓學生自己提供。典型事件不一定客觀、準確,可能是片面、偶然的,甚至帶有事件提供者的主觀情感。這些都沒有關係,因爲典型事件不是結論,只是我們分析資料的一個線索。教師在觀察記錄典型事件時往往會發現,不經意間許多看似來自不同個體、不同活動背景、沒有多大聯繫的典型事件,會同時反映出該學生的某一方面的情況。

教育不僅要回歸生活,而且要在迴歸的途中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將學生作爲一個特殊的、具體的生命個體來關懷,是對學生獨特性的承認與接納。作爲教育者,我們只有充分了解學生,才能使教育工作富有成效、事半功倍。

你認爲呢?

歡迎訂閱《中國教師報》,攜手成長!

感謝閱讀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朋友圈】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