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人!新火星地圖曝光火星表面下神秘結構

一張新的火星地圖揭示了隱匿在一片已消失海洋的沉積層之下的神秘結構。

研究人員在這顆行星的北極帽周圍發現了大約 20 個特徵,其密度明顯高於周邊環境。

這些結構的形狀和大小各不相同,其中一個形狀類似狗,這讓研究團隊感到困惑,因爲他們並不確切知曉這些地層是什麼,也不知道它們來自何處。 但他們有一些理論。

有一種觀點認爲,這些結構要麼是由古代隕石撞擊壓實形成的,要麼是由火山活動形成的,但需要更多研究來搞清楚這些地下異常現象的真相。

來自丹麥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和烏得勒支大學的研究團隊本週在柏林的歐洲行星科學會議上展示了他們的研究結果。

該團隊利用衛星軌道的微小偏差來繪製火星的引力場圖,即行星周圍能感受到其引力的空間區域。

他們這麼做是爲了探尋質量在整個行星地下是如何分佈的線索。

然後,該團隊把這些觀測結果與有關火星地殼的厚度和柔韌性以及行星地幔和深部內部動力學的數據相融合。

這些觀測結果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洞察”號着陸器收集而來,此着陸器在 2022 年完成了對火星地殼、地幔和核心的研究。

這讓研究人員能夠繪製出一幅火星的全球密度圖,揭示出分佈在該行星北極帽周邊的 20 個此前未知的地下結構的存在。

這些結構的密度比周圍環境大約每立方英尺高 19 到 25 磅,而且形狀和大小都不一樣。

此外,它們被一層厚實且光滑的沉積物所覆蓋,這層沉積物或許曾經是海牀。

數十億年前,火星並非我們如今所知的這顆荒漠行星。它曾經被海洋和河流所覆蓋,但在一次極端的氣候變化中,水乾涸了。

如今,這些水體存在的唯一證據存在於火星的地質記錄當中——比如這層沉積物。

至於下面的結構,‘表面似乎沒有它們的蹤跡。’ 主要作者、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助理教授巴特·魯特說道。

“然而,通過重力數據,我們得以一窺火星北半球更古老的歷史。”

這並非科學家首次 發現火星表面之下的怪異現象。

2023 年 12 月,中國的“祝融號”在火星赤道下方几十米處發現了巨大的蜂窩狀裂縫,這些裂縫很可能是因劇烈的溫度下降致使地面收縮和斷裂而形成的。

然而,魯特及其團隊更難以弄明白這些最新的結構究竟是什麼,以及它們源自何處。當下,他們有兩個主要的理論。

要麼這些結構是由古老的撞擊事件(比如流星撞擊)壓實而成的,要麼是由某種火山活動造就的。後一種看法對科學家們長期以來認爲火星是一個地質不活躍行星的觀點構成了挑戰。

但是,儘管研究顯示火星的地質活動不如地球活躍,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它並非全然“死寂”。

魯特的研究不僅因發現可能由火山形成的結構,還通過另一項完全獨立的發現,爲這一證據增添了內容。

除了發現這些神秘結構外,該團隊的分析還表明,火星的地幔或許仍存在活躍的地質過程,而這些過程可能爲太陽系中已知最大的火山——奧林匹斯山提供着能量。

奧林匹斯山處在火星赤道附近的塔爾西斯山脈區域。科學家估計,它已經有 2500 萬年未曾噴發了。

塔爾西斯地區的地下地質結構密度極大,但魯特及其團隊在地表下 700 英里處發現了一種質量輕得多的物質。

他認爲這種物質是一個巨大的岩漿柱,在火星地幔中延伸達 1000 英里。更爲重要的是,這個岩漿柱可能正處於涌向地表的過程之中。

“這意味着我們得重新思考我們是如何理解對奧林匹斯山火山及其周邊區域的支持的”,魯特說。

“這表明火星內部可能仍在發生活躍的運動,影響着表面,並可能在表面造就新的火山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