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新星“貼臉開大”:A股主動投資更難了 但並未過時

量化圈的人才們,在過去幾年內佔盡市場風頭,現在他們要對主動投資策略市場“發聲了”。

日前,一家中國量化圈的百億級“新星”機構,發表了一份關於內地股市的量化研究報告。

報告提及以下兩個重點結論:

1、雖然過去五年,一般價值投資(基本面投資)並未掙得太多超額收益,但中長期來看,A股市場是存在價值溢價的(即價值投資依然有效)。

2、雖然一般價值策略依然有效,但機械地執行該策略並不能保證未來長期獲得超額回報。

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A股主動投資更難了,但並未過時。

這背後的邏輯實在引起了市場的興趣。

“新晉”百億量化機構

在私募業界,100億受託規模以上的量化投資機構,已經是行業翹楚了。

前述發表研究觀點的機構,恰好在2024年裡持續擴張,“登頂”百億規模。

在今年這個量化也面臨困難的市道里,逆勢募集50億以上,只能說明這家機構的量化投資策略在過去幾年持續“有效”。

在投資A股方面,他們是有幾把“刷子”的。

犀利觀點“貼臉開大”

這個量化新星最新發表的文章題目爲《A股價值投資》,整篇文章專業性術語不少,語言風格接近“學院派”。

文章聚焦了目前場內備受爭議的主動價值投資,從量化角度討論了其過去幾年的表現和未來可能的發展前途。

這家量化機構通過自身的數據模型,得出了鮮明結論:

其一,長期來看,A股市場是存在價值溢價的。

也就是說,主動價值投資策略在這個市場是有效的,低估值公司表現會好於高估值公司。

其二,雖然對“一般價值策略”持樂觀態度,但是認爲機械地執行該策略並不能保證未來長期獲得超額回報。

(編者注:可能是習慣原因,文中將主動基本面投資,習慣性表述爲“價值投資”或“一般價值策略”。)

價值策略常有周期性波動

在這家量化新星眼中,傳統的價值投資在此前五年(2019年-2023年)表現不夠理想,直至2024年出現大幅反彈。

而且,從長線來看這個策略的收益承受着劇烈的週期性波動,並且均值有向下的趨勢。

這傢俬募還從量化角度舉出了一般價值策略可能忽略的兩個點:

一,傳統的估值指標無法充分衡量一家上市公司的內在價值,比如:忽略了公司研發投入帶來的無形資產;

二,價值因子的擁擠度已大幅上升,市場內已有更多投資者通過聰明貝塔基金來配置價值因子。

由此這家量化機構給A股價值投資的機構或主觀基金提出建議:

管理人需要革新一般價值策略,將更細緻的投資邏輯和更全面的數據歸納應用到生產中。

建議管理機構調低 “高費率”

這篇文章,還是對執行傳統價值策略的基金提了個重要建議,呼籲它們注意控制自己的管理費率。

因爲,可能存在以下的趨勢,即主流機構投資者們會漸漸發現,如果管理人簡單地執行一般價值策略,在扣除管理費和交易成本後,基金收益在大多數情況下會不如低成本和高透明度的價值類聰明貝塔(Smart Beta)基金。

目前,主流的主觀私募機構的代表性產品是收取1.5%的固定管理費和15%~25%的盈利分成。

但這些產品需要向投資者證明,它們具備持續超越smart beta基金的能力。

“建言”投資者分散投資

這家量化大廠還在文中認爲:投資者未來機械地配置一般價值策略難以再持續產生超額收益,甚至可能會經歷劇烈波動。

他們的建議是不要將資金都放在“一個籃子”裡,要分散到其他投資策略中。

這傢俬募還補充稱:有關價值因子的戰術機會(超配或低配)在近十年中持續存在,而且相信,這一態勢會在可預見的未來保持。

想必這個戰術機會,需要由相當專業的投資者才能把握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