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應以交流代替隔絕 協商代替對抗

2008年,中共總書記的胡錦濤(右)會見由吳伯雄(左)率領的國民黨大陸訪問團。(新華社)

恩煦與善緣:吳伯雄縣長的故事(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二○○八年,伯公首度以中國國民黨主席的身分,拜會中共總書記胡錦濤,這也是六十年來,首次兩岸執政黨領袖的會面。伯公以兩岸剛發生地震(九二一和四川汶川大地震)談起,認爲透過人道關懷和救援,可以拉近兩岸關係,是建立兩岸關係的良好開始。伯公在會談中向胡錦濤表達,「臺灣人民要安全,要尊嚴,要有合理國際活動空間,但是臺灣意識不能扭曲成臺獨意識,否則將不利於兩岸關係發展,傷害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並再次強調兩岸應該「以交流代替隔絕,以協商代替對抗」,誠摯盼望兩岸的執政黨,能攜手共同創造和平穩定,共同促進發展繁榮。之後伯公更到南京中山陵謁靈,並且當場揮毫,寫下「天下爲公,人民最大」八個字。

二○○九年,伯公再次率領國民黨訪問團,前往北京參加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二度會談,在此行中,伯公獲頒南京大學榮譽法學博士學位,伯公也是第一位被南京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的臺灣人。南京大學表示,伯公是臺灣知名政治家,爲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伯公在答謝演講中說,「南京大學授予這樣高的榮譽,不只是給我個人的,也是給廣大認同兩岸同屬中華民族、應當和平發展的兩岸人民的」,「希望兩岸炮口相向、兵戎相見永不再現」。

伯公在訪談時提到,當年他帶團出訪大陸時,兩岸關係的氣氛是互相尊重的,在某種共識之下,彼此會互相體諒立場,像是他們不會在開會的地方特別掛出五星旗,或者是外交休兵,不要彼此互挖牆角,讓別的國家在這之間得到利益,伯公認爲,如果那時的氣氛一直延續下去的話,也許兩岸人民不會產生敵意,像今天不管是大陸民衆看臺灣民衆也好,臺灣民衆看大陸民衆也罷,似乎已經不像過去那樣了,兩岸之間關係發展的「味道」也不一樣了,加上兩岸間的力量開始有差距,過去來往中那種禮遇和客氣的景況,現在已經沒有了,以前會商量或禮讓的態度也沒有了,中共現在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也讓人感到遺憾。

伯公還憶及胡錦濤在中南海宴請伯公一行,席間突然拿出準備好的蛋糕,要爲伯公農曆七十歲的生日祝賀,伯公說,他不過農曆的生日的,可見中共的情報工作真是做得好,連他農曆生日都知道,也做了準備;話語一轉,接着伯公對近期中共對臺灣不斷進行的軍事壓迫的行爲感到不安,也更爲兩岸的未來發展感到擔憂,伯公認爲,此時應該要從世界的角度看臺灣,而不是從臺灣的角度看世界,要思考怎麼樣愛臺灣纔是好的,他更不希望看到兩岸發生軍事衝突,他也說看看烏克蘭和俄國的戰爭,如果兩岸真的不幸發生戰爭,而且戰場在臺灣的話,那真的是非常慘酷痛苦和悲哀的事,所以如何不要讓局勢再惡化,雙方恐怕都需要剋制,臺灣當然需要交朋友,像美國和日本,但是也要留意,不要把希望建立在不實際的或不可靠的事物之上。

伯公還分享了自己對兩岸關係的觀察,在中共認爲目前臺灣的執政黨是與他們立場對立的政黨、而國民黨的力量又不足以代表臺灣的前提下,中共會朝向自己內部修法(如分裂法),然後一步步往統一的路前進。伯公感慨時代的轉變,也認爲要多聽年輕人的聲音,因爲現在的年輕人,可能因爲接收到的是不完整的資訊,對一些事情的判斷不一定周全,他也憂心如果兩岸情勢有變化,下一代就會非常辛苦、危險,所以究竟如何纔是愛臺灣,大家一定要非常謹慎。(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