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六年增長!基民轉投這一賽道……

2023年ETF的異軍突起,既是市場風格與產品特性的共振,也有投資者對主動權益基金投資體驗不佳的“情緒化”表達。

在板塊輪動劇烈的2023年,大盤股與小盤股漲跌互現,“頂流”基金經理再度黯然失色,主動權益類基金整體業績連續第三年重挫,但這一背景下卻催生了ETF的突飛猛進:年內ETF份額與規模雙雙突破2萬億,實現連續6年增長。各路資金熱情涌入,低位加倉有之,乘勢追高亦有之。

在ETF已“卷”成一片紅海時,各家公募頻頻祭出降費大招。但據公募人士測算,按照降費後的費率結構來看,一隻ETF規模要達到三四十億才能達到盈虧平衡,因此能夠“賺錢”的ETF基金比例並不高。該人士認爲,高舉高打的模式將難以爲繼,未來ETF領域的競爭或許會轉向對基金管理人綜合實力的考驗,包括產品佈局的前瞻性研究能力、前端銷售與中臺營銷之間的配合能力以及產品日常運維的精細化管理能力等。

抄底情緒助推ETF“六連增”

Wind數據顯示,去年股票ETF總份額增加6363.63億份(含新ETF上市),相比年初增長超40%,按區間成交均價來計算,有超5000億元資金在2023年借道ETF流入股市,股票型ETF、跨境型ETF以及債券型ETF均有“壯大”。且從規模來看,單年度增長淨值增長4385億元,遠超我國ETF規模前13年(2005年-2017年)增長量的總和3487億元。

對此,天相投顧認爲,去年跑贏滬深300指數的主動權益基金未過半,且由於主動管理基金在投資過程中的部分操作被局部放大,個人投資者質疑其專業投資能力及職業素養,而指數基金操作及持倉更爲透明,在此背景下ETF更受投資者歡迎。

華南某公募市場人士表示,從市場風格與產品特性來看,A股事實上已經進入了熊市的第三年,無論是從經濟基本面的改善,還是政策的持續發力,包括過往數據的回溯演繹來看,A股觸底反彈的可能性都在增大,很多資金實際上是有“抄底”意願的;而包括ETF在內的指數基金,因爲具有風格穩定(主題型則是主題鮮明)、費率較低、簡單透明等優勢,歷來被認爲是“抄底利器”,因此一些低位佈局的資金,選擇藉助ETF進行佈局,靜待市場反轉機會。

“從行業發展的趨勢來看,海外經驗事實上已經說明,指數化投資是大勢所趨。這幾年來在各有關方面的宣傳普及下,知曉並開始嘗試指數投資的客羣越來越多,大家開始更多理解指數投資的優勢所在,而今年屬於相對的‘厚積薄發’。”他表示。

基民偏好轉向

上述公募人士還認爲,從投資者情緒的角度來看,這幾年來主動權益基金投資體驗不佳,特別是對於那些2019年、2020年基金出圈後吸引來的新晉投資者而言,大家對於明星基金經理、對於主動管理所能創造的超額收益,想必也有了一些看法。“很多資金實際上是帶着對主動權益的一些情緒,轉向了被動投資。”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市場ETF產品的基金份額持有戶數爲1612.96萬戶,較2022年底的1540.64萬戶增長了72萬戶。而從持有人結構上看,截至2023年6月底,個人投資者持有規模約9330.51億元,佔比51.10%,分別較2018年、2022年年底提升16.92%、1.02%,該數據表明我國ETF市場持有結構仍以個人投資者爲主,且個人投資者佔比在逐步提升。

據深交所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跨境股票、境內股票、貨幣和債券ETF的個人投資者持有比例依次遞減,分別爲61.64%、56.76%、20.09%和9.11%,整體反映出個人投資者更青睞股票型ETF。

聚焦到類型而言,個人投資者在行業主題、策略主題、寬基ETF中的參與度明顯高於其他股票型ETF,且個人投資者在上述三類ETF中的持有佔比均略有提升。在行業主題ETF中,個人投資者更關注TMT、醫藥和港股行業品種;策略主題中個人投資者更關注動量成長風格、國企主題相關產品;寬基方面則在滬深300、國證2000、創業板等品種上的參與度有所提升。

華北某投研人士認爲,個人投資者持續加大股票型ETF的配置力度主要原因或在於,震盪市中短期行情輪動加快,注重長期投資趨勢的主動股票型基金超額收益獲取難度迅速提升,而作爲配置利器的股票型ETF能提供風格更明晰的短期配置工具,因此主動股票型基金投資者多轉向ETF投資。此外,這也與2023年外部政策的支持、公募降費降傭、社保機構入市以及指數理念普及等多方因素的共同推動息息相關。

基金公司尋求“突圍”之路

近來,ETF成爲兵家必爭之地,特別是頭部參與者的競爭甚至達到白熱化。各家公司也紛紛打響費率“爭奪戰”,將0.5%的年費率打三折至0.15%的公告屢見不鮮。那麼,“卷”費率是否可行?在爭搶市場份額時,一味地祭出降費大招是否意味着飲鴆止渴?

華南某公募投研人士介紹表示:“事實上,ETF的投資管理是有一定的剛性成本的,按照現行費率結構來看,一隻ETF規模要達到三四十億,才能達到盈虧平衡。”據此測算,能夠“賺錢”的ETF數量僅有約百餘隻。

“如果ETF進一步降費,那勢必要求產品本身或者公司整體指數業務的規模要足夠大,通過規模效應來降低單一產品的運作成本,否則收支不平衡的話,終究維持不下去。”上述人士分析現狀時表示,降費並非殺手鐗,挑戰其實和前述變化也是緊密相關的。比如在寬基領域,後來者幾乎沒有機會進入相對穩定的市場格局;比如在行業、主題領域,部分產品過分細分或者本身的長期投資價值一般,這也導致了某種程度的資源浪費。

“因此,過去那種巨量資源消耗、高舉高打的模式難以爲繼,未來ETF領域的競爭或許會轉向對基金管理人綜合實力的考驗,其中就包括產品佈局的前瞻性研究能力、公司資源的協調統籌能力、前端銷售與中臺營銷之間的配合能力、產品日常運維的精細化管理能力等,而這些能力的建設培育,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他表示。

那麼對於基金公司來說,在ETF業務方面,除了降費以外還有哪些“突圍”方式?該人士認爲:

一是公募基金要做好“賣鏟者”的角色,提供更豐富多元的產品。公募應在加強資產管理能力的同時,立足專業的投研能力,深入研究各類資產,前瞻性地爲投資者提供更豐富多元的ETF產品,例如較爲稀缺的低風險、低收益的風格策略因子ETF等。

二是券商等代銷機構作爲投資者購買指數基金的關鍵渠道,應提升顧問服務水平。具體應探索基於資產配置理念的買方投顧模式,以客戶利益爲導向,做好ETF投研服務,爲投資者提供更專業、客觀、深入的投資建議。

三是相關金融機構應做好指數基金的投教服務工作。ETF的發展是大勢所趨,未來隨着越來越多個人投資者配置指數基金,財富管理機構應加強投資者在指數投資方面的理念教育,加強對投資者的長期陪伴,引導投資者進行科學理性的指數投資,增強投資者獲得感。

責編:戰術恆

校對: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