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4位“糟糕”的CEO將拖垮任何公司?英特爾現在第4個了|
爲了成爲英特爾的救世主,CEO格爾辛格往舊瓶子裡倒了三杯新酒。
作者|田思奇
2017年至2018年間,命運爲英特爾選擇了另一條路。
當時英特爾曾有機會以1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OpenAI 15%的股份,並且如果願意以成本價供應硬件,還能獲得額外15%的股權。這原本是一場雙贏的合作——OpenAI正渴望減少對英偉達的依賴,而英特爾將掌握開啓人工智能未來的鑰匙。
但英特爾時任CEO鮑勃·斯旺(Bob Swan)並未看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巨大潛力,數據中心部門也不願接受成本價的條件,致使英特爾放棄了這筆交易。
時間回到2024年。英特爾股價自今年以來暴跌近60%,市值跌至800多億美元,這是英特爾三十年來首次跌破千億美元大關。而OpenAI的融資估值高達800億美元,幾乎與英特爾目前的市值相當。
在8月的財報會議上,英特爾宣佈其業績受到數據中心業務和AI業務下滑的影響,同時還面臨着晶圓產能調整等問題。第二季度的虧損擴大到16億美元。爲此,英特爾不得不宣佈裁員15000人,並暫停派息,導致其市值一天之內縮水320億美元,引發股東訴訟。
過去幾年中,英特爾在芯片製造上的幾次延期嚴重損害了市場信心。在這輪人工智能熱潮中,競爭對手AMD和英偉達憑藉其在GPU研發方面的大力投入風頭正勁,而英特爾黯然失色。
《財富》雜誌一篇文章指出,一家公司或許能在一位糟糕的CEO手下存活,但很難在連續4位糟糕的CEO的領導下生存下去,一些曾經的行業巨頭就此消失。不過也有例外,比如蘋果在經歷三位表現不佳的CEO之後請回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從而書寫一段傳奇。
2021年初,英特爾也迎回了一位老將——曾經擔任首席技術官的帕特·格爾辛格(Pat Gelsinger)。這家《財富》世界500強公司也成爲最新的“4位CEO”理論實驗者。格爾辛格採取了一系列大膽的措施,包括剝離英特爾的芯片製造部門,承接外部訂單,並在美國各地興建新工廠,從而獲得政府的鉅額補貼。他還是首位在業內提出AI PC這一概念的角色,同時英特爾也在2024年初首次發佈汽車芯片。
「甲子光年」認爲,格爾辛格的業務思路,可以總結爲“往舊瓶子裡裝了三杯新酒”。在平衡的藝術之中,格爾辛格把自己看作英特爾的“喬布斯”,希望讓英特爾增強韌性,全面開花。他堅信英特爾即將在2024年第三季度發佈的Gaudi 3 AI芯片將超越英偉達的H100,帶領英特爾在人工智能領域重新佔據主導。
但在同行們加速內卷的背景下,留給英特爾贏取市場的時間不多了。
1.把硅放入硅谷
1960年代的某一天,因提出摩爾定律被世人銘記的戈登·摩爾,順道拜訪了正在家裡割草的集成電路之父羅伯特·諾伊斯。那天摩爾表示,半導體存儲器可能會成爲一家新公司的基礎。不久之後,這兩位已經創立了仙童半導體並聲名鵲起的硅谷名人,在1968年成立了一家新公司——英特爾。公司的第三位員工安迪·格羅夫也很快加入。
年輕的英特爾迅速崛起,推出了多款革命性產品,包括首款可編程微處理器,首個商用DRAM以及1978年推出的16位微處理器8086。鑑於它在芯片發展史上的地位,人們常把英特爾譽爲“把硅放入硅谷”的企業。
戈登·摩爾(左)與羅伯特·諾伊斯(右) 圖片來源:英特爾
1980年代,面對DRAM市場的激烈競爭,時任CEO安迪·格羅夫果斷帶領英特爾轉型,專注微處理器市場,這一決策爲英特爾帶來長達二十餘年的繁榮。1992年推出的奔騰處理器更是將x86架構推向了新的高度。
與微軟的“Wintel”聯盟進一步鞏固了英特爾的地位。進入21世紀,英特爾的品牌影響力達到了頂峰。一臺好的電腦應該使用英特爾的芯片,成爲那時電腦用戶的共識。
2005年,英特爾迎來首位非工程師出身的CEO——保羅·歐德寧(Paul Otellini)。以其主要在銷售和營銷部門超過30年的英特爾工作經驗,歐德寧引領公司渡過2008年金融危機,並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收入增長。英特爾官方新聞稿裡也稱讚道,歐德寧任職CEO的這8年,英特爾創造的利潤超過了公司之前 45 年利潤的總和。
然而在歐德寧剛上任時,英特爾的芯片正因爲耗電量過大,產生熱量太多爲人詬病。競爭對手AMD逐步蠶食越來越多市場份額。
具體到芯片製造領域,歐德寧任職CEO期間,英特爾提出了“Tick-Tock”戰略,即在Tick年(工藝年)更新制作工藝,Tock年(架構年)更新微架構,相當於每兩年一次工藝製程進步。但隨着摩爾定律放緩,這一戰略逐漸失效,英特爾像擠牙膏一樣微小的年度更新,也讓大衆從此把它譏諷爲“牙膏廠”。
更致命的是,歐德寧未能預見到智能手機行業的崛起,錯失了將英特爾技術擴展到這一新興領域的機遇。儘管2005年,喬布斯曾在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臺上熱情擁抱了歐德寧,並且宣佈Mac電腦將採用英特爾。然而歐德寧卻錯過了2007年推出的iPhone,仍熱衷於採用x86芯片設計來吸引手機制造商。
“我們最終沒有贏得它,或者放棄它,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它,”歐德寧在 2013 年接受採訪談到iPhone時說,英特爾未能抓住移動時代,是歐德寧職業生涯中最大的遺憾之一。“我從中吸取的教訓是,雖然我們喜歡用數據說話,但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很多時候我都是憑直覺做決定的,當時我的直覺告訴我應該要說‘是’的。”
2013年,英特爾新上任的CEO布萊恩·科再奇(Brian Krzanich)將公司業務擴展到無人機、可穿戴設備等領域,並完成多項重大收購,包括以167億美元收購Altera和153億美元收購Mobileye。科再奇認爲,公司正處於“計算不斷轉變的時代”,需要通過多個市場的芯片來滿足需求。
然而,英特爾的製造工藝改進落後於市場期望,而競爭對手AMD憑藉Zen處理器增強了競爭力。儘管英特爾本可以利用其製造優勢超越AMD,但它卻未能實現這一目標。臺積電在2017年初就開始生產7nm芯片,而英特爾直到2018年4月才宣佈又要推遲10nm工藝(大致相當於臺積電7nm)。
由於無法像英偉達和AMD一樣採用臺積電的先進工藝,英特爾自家芯片的競爭力受到影響,神話逐步被打破。2018年6月,在英特爾成立50週年之際,它將全球最大芯片製造商的頭銜拱手讓給了三星。同月,科再奇辭職,原因是違反了對管理層在公司內部情感關係的要求。
Moor Insights & Strategy創始人帕特里克·穆爾黑德 (Patrick Moorhead) 評論稱:“儘管英特爾在10nm工藝上存在問題,但科再奇在多元化業務方面做得不錯,股價也有所上漲。他的任期並非完美,但誰的任期又是完美的呢?”
2.英特爾的苦夏
鮑勃·斯旺,一位擁有CFO背景的CEO,於2018年成爲英特爾20年來的第三位掌門人。
儘管許多投資者都曾期望下一任領導者具備更強的工程背景,但斯旺在任期間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20年,英特爾實現了753億美元的營收,連續5年創歷史新高,並且運營利潤率達到30%。斯旺還進行了一系列業務整合,包括果斷砍掉5G通信業務。他還特別關注企業文化,鼓勵英特爾的 11 萬名員工更加開誠佈公:“如果你有問題,就把它擺到桌面上來。”
至於他對技術的理解,在本文開頭也提到了——他就是讓英特爾拒絕投資OpenAI的人。
此外,在他任內,英特爾於2020夏天宣佈7nm芯片將推遲發佈,對公司乃至整個半導體市場造成心理重創,標誌着英特爾失去了製造創新這一秘密武器。更糟糕的是,蘋果在2020年宣佈將放棄使用英特爾處理器,轉而採用自家的Arm芯片。蘋果財報甚至直接將 Mac銷量下滑歸咎於英特爾處理器供應問題。當時蒂姆·庫克指出:“我們相信,如果沒有這些限制,我們的Mac收入將比去年有所增加。”
在科技界最具影響力的公司之一向全世界宣告,英特爾的芯片已經不再符合標準之外,英特爾同樣未能抓住AI芯片領域的先機。
多年來,英特爾一直將資源集中在CPU上,沒有優先考慮製造GPU。雖然後者可以更有效地處理AI任務所需的大量並行計算,但英特爾工程師一度認爲,英偉達和AMD所採用的GPU架構相對“醜陋”。
芯又聯研究總監張彬磊對「甲子光年」表示,雖然錯過了直接參與OpenAI的機會,但英特爾並未完全錯失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英特爾一直在通過收購AI芯片公司(如Nervana和Habana Labs)以及與其他AI公司合作來加速其在人工智能硬件和軟件領域的佈局。此外,英特爾還在不斷增強其在數據中心和邊緣計算中的AI能力。
然而Nervana的技術雖然在理論上具有優勢,類似於谷歌生產的TPU,但在實際應用中卻遭遇了功耗和適配問題,而Habana Labs帶來的Gaudi系列芯片雖然爲未來鋪平了道路,但英特爾在AI芯片時代的挑戰依然存在。
「甲子光年」梳理髮現,英特爾自2022年一季度起,在財報中把“數據中心”業務更名爲“數據中心與AI(DCAI)”業務予以統計展示。然而改名無法改變業務的頹勢,英特爾的客戶計算、數據中心和人工智能等核心業務營收均明顯下滑,而此時的英偉達和AMD已經走上騰飛的軌道。
這一系列的挫折,不禁讓人回想起《財富》雜誌提到的那些因連續四位糟糕的CEO而衰敗的美國企業,如西屋電氣和西爾斯百貨。他們的故事提醒我們,即使是最偉大的公司,也可能因爲一系列錯誤的決策走向沒落。
爲什麼企業衰敗至少需要4位表現不佳的CEO?美國管理學家,商業暢銷書作者吉姆·柯林斯在《巨人如何隕落》一書中確立了公司衰落的五個階段:因成功而產生的傲慢;無節制地追求更多;否認風險和危險;尋求救贖;死亡。理智的公司董事會不太可能讓同一位CEO帶領公司走完所有階段,但如果連續4位都是如此,錯誤將不可挽回。
需要強調的是,錯誤的CEO並不是指愚蠢之人。他們大都具有豐富的業內經驗和智慧的頭腦,但他們的洞察力和性格也許並不適合在當時執掌這家巨頭,而且一兩個關鍵的決策失誤便會造成深遠的影響。
英特爾董事會的耐心也變得極爲有限。2021年初,斯旺被替換,另一位“天選之子”即將回歸。
3.舊瓶子裡的三杯新酒
63歲的格爾辛格從18歲起便加入了英特爾,在公司的幫助下完成了大學教育,從質檢員晉升爲公司最年輕的副總裁和首位CTO。他是80486微處理器的首席架構師,曾負責 14 個芯片項目的開發,直到2009年離職。
離開英特爾後,格爾辛格的大部分職業生涯在VMware度過,他在這家虛擬機軟件公司擔任了8年CEO,曾於2019年獲得Glassdoor美國最佳CEO的殊榮。
他離開的12年,也是英特爾從全球頂尖芯片公司快速滑落的時代。回憶起那段時間的心情,格爾辛格苦澀地表示:“離開公司很痛苦,因爲那段時間我被趕出了公司。我花了好幾年才從痛苦中走出來。看着英特爾的衰落和一些決策,我既痛苦,又傷感。”
自上任以來,格爾辛格一直試圖讓英特爾重現昔日的輝煌,堅定重回代工路線,無視外界勸說英特爾放棄芯片製造的聲音。他的“第一瓶新酒”便是提出了“4年5節點”的激進目標。
張彬磊表示,“4年5節點”策略是一種爲了恢復其技術領先地位的努力。通過縮短產品迭代週期,英特爾希望能夠更快地推出新的製程和架構,迎頭趕上甚至超越競爭對手。這個策略的成功將取決於英特爾能否在研發和生產上保持高效執行,以及能否解決過去在製程工藝上的問題。
到目前爲止,該戰略進展順利。英特爾在2024年與微軟將合作的18A,是目前特爾最先進的製程工藝,目前英特爾已有四家採用18A製程生產芯片的外部客戶。
“4年5節點”策略 來源:英特爾
除了微軟,英特爾也在今年3月與芯片架構公司Arm達成合作,做好了基於Arm架構的芯片公司採用英特爾代工的準備。
此前英特爾對使用荷蘭ASML公司的極紫外(EUV)光刻設備持保留態度,擔憂其高昂的成本。事實上,這種設備在先進芯片工藝上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益。現在格爾辛格認識到了這樣的錯誤。在他撥亂反正後的設想裡,到2030年,英特爾將成爲全球第二大代工廠,僅次於臺積電。
Tech Insights資深芯片行業分析師丹·哈切森(Dan Hutcheson)表示:“在帕特加入之前,他們確實不瞭解代工市場。現在這種情況已經改善。他們傳遞的信息更加集中,客戶越來越多,這證明他們做的事情是正確的。”
在AI芯片領域,格爾辛格同樣雄心勃勃。他預計即將發佈的Gaudi 3 AI芯片將超越英偉達的H100GPU,並已獲得多家客戶的青睞。據英特爾稱,Gaudi 3的能效比英偉達的H100高40%,推理速度高50%。英特爾還承諾構建開放式企業AI平臺,與英偉達產品的專有性形成鮮明對比。
英特爾預計,Gaudi芯片的銷量將達到5億美元。該公司第二代和第三代 Gaudi 芯片已有“20多家”客戶,其下一代 Falcon Shores AI芯片將於2025年底推出。
“客戶要求開放技術。他們不希望數據中心內有 AI 解決方案的專有孤島,”格爾辛格今年6月表示。
同時,英特爾在汽車芯片市場的佈局也逐步展開,從軟件定義車載SoC到車載獨立顯卡A760-A,英特爾正全面進軍汽車行業。
今年年初,英特爾發佈了第一代軟件定義車載SoC系列,首位客戶是中國品牌極氪。8月8日,英特爾發佈了車載產品線第二款產品,英特爾車載獨立顯卡A760-A ,用於智能座艙系統,主打高算力,它的性能可以支持4K分辨率、3A遊戲級別的渲染、可以在本地部署14B以上規模的大模型。最早可以在2025年量產上車。
據晚點LatePost報道,英特爾汽車業務總經理傑克·維斯特(Jack Weast)近日表示:“英特爾有 1000 億個理由長期深耕汽車行業,因爲我們已經投了1000億美元的芯片產能。”
CEO格爾辛格則表示,英特爾已經在汽車市場已經進進出出多次,汽車這個市場非常大,英特爾有技術能力、有芯片、有代工廠,有足夠的理由去承諾將會持續投入汽車市場,不只是在今天,而是未來的數十年。
值得一提的是,格爾辛格曾經寫過一本名叫《平衡的智慧》的書,其中他把家庭、信仰和工作比喻爲自己作爲雜技演員同時轉動的三隻碟子。現在,芯片代工、Gaudi芯片和汽車芯片,可能就是格爾辛格想要繼續維持平衡,全面開花的“三瓶新酒”。
英特爾2024年二季度主要業務收入 來源:英特爾
然而,格爾辛格也坦誠地指出,英特爾尚未從AI的趨勢中充分受益,公司收入增長未達預期,這和運營效率不高也有關聯。
他以公司的年收入與員工人數的變化舉例,英特爾2020年的年收入比2023年高出約240億美元(2020年的年收入爲779億美元,2023年爲542億美元),而公司當前的員工人數比2020年時多10%。
「甲子光年」梳理也發現,過去15年間,英特爾員工總數基本保持上升態勢,但從2020年起,英特爾的人均產值大幅下滑。
2022年,格爾辛格接受播客Decoder的採訪時透露,他不喜歡培養人。“我們沒有時間說:讓我們做一些在職培訓吧。”格爾辛格在播客裡說,“我們必須行動,而且必須迅速行動。”
4.日益激烈的競爭
儘管如此,英特爾面臨的挑戰在於,兩位市場的領導者都在加速產品迭代節奏。
AMD在年初表示,預計今年將銷售價值35億美元的MI300,相比之下,英特爾對Gaudi 3芯片的銷售預期只有5億美元。AMD還報告稱,2023 年營收達到226億美元,是蘇姿豐擔任首席執行官時的2014年的四倍。在她的領導下,該公司的市值增長了100倍。
在接任AMD CEO後,蘇姿豐開始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她推動了公司業務的多元化,減少了對傳統PC市場的依賴,將業務重點放在了遊戲、數據中心和沉浸式平臺上。2017年推出的Zen架構處理器,以其高性能和低價格,成功地推動了AMD市場份額的提升 。此外,AMD還通過與索尼和微軟的合作,成爲Xbox One和PS4等遊戲主機的重要芯片合作伙伴。
與英特爾大部分芯片都在自己的代工廠生產不同,AMD 和英偉達都將生產外包給臺積電。因此,它們的芯片設計將受到臺積電技術限制的制約。但這些限制可能會讓AMD更容易在GPU方面趕上英偉達。AMD還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它是英偉達芯片的替代品。
但英偉達沒有犯下類似英特爾出讓市場給AMD的錯誤。相反,英偉達也推出了針對低端遊戲玩家的廉價芯片,從而壓制了AMD。更何況AMD的開源軟件堆棧ROCm遠不如英偉達的CUDA受歡迎。
帕特里克·穆爾黑德解釋道:“英偉達所做的是創造市場,這讓競爭對手陷入非常艱難的境地,因爲當他們趕上來時,英偉達已經開始轉向下一個新產品了。”
今年6月,英偉達和AMD都剛剛宣佈要大幅加快開發速度,計劃每隔一年(而不是每兩年)發佈一次數據中心加速器芯片,這給英特爾帶來了額外的麻煩。AMD將於今年晚些時候推出旗艦加速器Instinct MI325X,後續產品將於 2025 年和 2026 年推出。
對於英特爾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外界觀點不一。有人認爲英特爾需要專注於重新奪回產品領導地位,即使這樣做會犧牲代工業務。另一些人則認爲,考慮到英特爾在數據中心上再難成爲市場主導,它應該更專注於代工。
張彬磊對「甲子光年」表示,英特爾如果不能加快技術創新和產品迭代的步伐,可能會在高性能計算、AI以及數據中心市場失去更多份額。爲了應對這種競爭壓力,英特爾需要加快推進包括Lunar Lake在內的下一代低功耗處理器,以及專注於AI加速器和其他創新芯片的開發。
文章轉載:[red.hengfengbao.com)
這些途徑都無法一蹴而就。失去股息讓英特爾的投資者幾乎無以爲繼;該公司目前是僅有的三家不派息的道指成分股之一。不過,英特爾至少還在所謂美國的國家安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這爲它提供了額外的支撐。
文章轉載:[oq.alljapan-preselection.com)
別忘了,和格爾辛格同時就任的還有拜登。本屆美國政府熱衷於讓芯片製造業重返美國,並且把唯一既有設計,又能製造的芯片大廠英特爾,吹捧爲美國的愛國企業。2022年,美國政府通過《芯片法案》,承諾投入520億美元重振國內芯片製造業。英特爾有望獲得其中的85億美元用於在全美各地建廠,比其他任何公司都多。
文章轉載:[if.sanhe618.com)
分析師克里斯·卡索(Chris Caso)在其報告中指出:“鑑於美國對國內半導體生產的敏感性,我們懷疑美國政府不會任由英特爾的問題發展到無法收拾的地步。”
文章轉載:[ik.fudaojie.net)
在當前的人工智能競賽中,現在斷言英特爾已經失敗還爲時過早。但股價和業績已經反映出,格爾辛格的革命之路還需要很漫長的時光才能見分曉。
文章轉載:[gh.lyxrn.com)
他或許會想起自己的公司前輩,安迪·格魯夫在其代表作《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中寫下的那句名言:“戰略轉折點的‘點’字是誤用。它不是一個點,而是漫長的、艱辛的奮鬥。”
文章轉載:[cgz.guimiailian.com)
參考資料:
文章轉載:[ks.ace-fm.com)
《How chip giant Intel spurned OpenAI and fell behind the times》,Reuters
文章轉載:[dgx.dmktwx.com)
《Intel is the latest Fortune 500 giant to test the ‘4 wrong CEOs’ rule》,Fortune
文章轉載:[uud.dldhy.net)
《Pat Gelsinger came back to turn Intel around — here’s how it’s going》,Decoder
文章轉載:[gkt.maozhi.org)
《從18歲大專生到59歲CEO,Pat Gelsinger能否應對英特爾面臨的三大挑戰?》,電子工程專輯
文章轉載:[qwf.genesis358.com)
《汽車與 AI,英特爾必須要贏的一仗》,晚點LatePost
文章轉載:[iq.shuheguzhen.com)
(封面圖來源:英特爾)
文章轉載:[zn.qietuan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