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機構:流離失所者更易遭受氣候危機衝擊
參考消息網11月14日報道 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11月12日報道,現年60歲的巴哈杜爾·汗曾三次被迫離開家園。第一次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阿富汗內戰迫使他逃離祖國。第二次是2010年,洪水摧毀了他的家園,他只得作爲難民來到巴基斯坦。第三次是2022年,他再次被迫來到巴基斯坦。他說:“我無法忘記那個夜晚,我們的房子在幾分鐘內就被洪水淹沒。”他只有10分鐘的時間來搶救“僅剩的一點東西”,帶着家人逃到地勢較高的地方。
汗的故事說明了衝突、氣候變化和被迫流離失所之間的複雜關係。聯合國難民署和其他13個組織11月12日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因戰爭或社會緊張局勢而被迫逃離家園的人很可能因氣候災害不得不再次遷移。這份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九次締約方大會(COP29)期間發佈的研究報告估計,在過去10年裡,極端天氣事件已造成2.2億人流離失所,約每天6萬人。這一數字是10年前的兩倍。聯合國難民署總結說:“氣候造成流離失所的人數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據報道,許多收容難民的地方也在經歷氣候危機。報告指出,全球1.2億被迫流離失所者中,共有9000萬流離失所者生活在升溫引起“高度甚至極端”危險的國家。聯合國難民署高級專員菲利波·格蘭迪說:“隨着氣候變化的速度加快和規模擴大,這一數字還將繼續增長。”根據聯合國難民署的預測,到2050年大多數定居點和難民營的危險高溫日將增加一倍。
聯合國難民署氣候行動特別顧問安德魯·哈珀在接受採訪時解釋說:“這份報告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提供了數據。我們過去常說,受氣候變化和衝突影響的人們面臨着特別的風險,現在我們可以將其量化。”
在顯示衝突、氣候變化和被迫流離失所之間複雜關係的數字中,哈珀指出,“一半的流離失所者同時承受着衝突和氣候不利影響的壓力”。2023年,在因衝突出現流離失所者的45個國家中,有42個國家也因氣候災難出現流離失所者,包括蘇丹、敘利亞、海地、剛果(金)、緬甸、埃塞俄比亞、也門和索馬里。
“摩卡”氣旋是多年來襲擊緬甸的最嚴重風暴,一名被迫流離失所的羅興亞族難民表示:“失去的每一件東西對我來說都很珍貴……我們本來擁有的就少。”2023年5月,猛烈的暴雨襲擊了若開邦海岸。幾年前,這名羅興亞人和家人搬到了這裡,以躲避緬甸國內的軍事行動。颶風來襲時,該邦約有22.8萬人成爲流離失所者。
報道稱,缺乏資金是制定氣候適應能力解決方案和保護流離失所者最大的障礙之一。聯合國難民署批評說:“極其脆弱的國家每年獲得的適應資金僅爲每人2美元,與非脆弱國家每人161美元相比,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缺口。”報告指出,氣候融資並未惠及脆弱國家和飽受戰爭蹂躪國家的難民、收容社區和其他羣體。
哈珀堅持說:“去年,當我們談論COP28取得的進展時,我認爲人們只是在口頭上取得了很大進展,並沒有付諸多少行動。”這位聯合國難民署官員反思:“有多少資金真正用於實際行動,以幫助世界各地的婦女和兒童在幾乎無休止的災難中生存下來?”(編譯/劉麗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