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賢文走在臺灣美術最前面

雄獅美術創辦人李賢文談《雄獅美術》的創始情誼以及與諸多前輩藝術家的交流,相信臺灣美術的道路,只有開始,沒有結束。(趙雙傑攝)

李賢文繪《玉龍雪山前的李霖燦》,畫中以「麼些文」向美術史學者致敬。(李賢文提供)

李賢文將自己採訪前輩藝術家的故事和手繪身影收錄在《走在臺灣美術最前面》一書中。(允晨文化提供)

「1962年,第一次,我走進李石樵畫室......」15歲的李賢文便與前輩藝術家結下不解之緣。1971年輔仁大學畢業當年,李賢文央求父親—雄獅鉛筆廠創辦人李阿目,從文具廣告費抽一小部分,就此創辦了《雄獅美術》月刊,雄獅圖書也陪伴着臺灣人走過半世紀。直到去年8月4日,李賢文公告結束,讓歷經50寒暑的雄獅美術走入歷史。結束也是李賢文創作之路的開始,一如他在公告中說:「臺灣美術的道路,只有開始,沒有結束」。

創辦雜誌 引介臺灣畫家

打小喜歡寫生畫畫的李賢文,國中階段就曾在油畫老師何肇衢的引領下拜見李石樵,就讀師大附中時期組了寫生會,大學時雖然讀的是數學系,但興趣仍在畫畫,大三時就在學校開了畫展,「當時的校長於斌也來看展,我的美術老師還帶了席德進來看展。」本來一心想當畫家的李賢文,大四畢業前有感於「看到很多優秀畫家,都不太有什麼專業的媒體來報導,我想如果我能夠辦一本雜誌,或許很好。」在父親的資助下《雄獅美術》月刊,先是以「幫公司宣傳」爲名開辦。

李賢文口中「闖蕩着做了下來」的《雄獅美術》,在70年代提倡全民美育,也有不少藝術名家撰稿,歷任主編除了李賢文,還包括何政廣、奚淞、蔣勳、李復興、王福東等臺灣藝文界中堅分子,1973年李賢文再設立了雄獅圖書,以出版品推廣美術教育;同期間另有漢聲出版社成立,推廣傳統文化與民俗藝術。「60年代,臺灣被認爲是文化沙漠,70年代初,中美斷交、退出聯合國。」李賢文憶及月刊草創之初,也是臺灣人心不安,需要自我認識、自我肯定的年代。

「人心不安,我就覺得出版人可以做些什麼事情。」雄獅開始一個一個介紹前輩藝術家,「因爲大家都不認識他們,不要說一般人,連美術界的人對某些畫家也陌生,因爲當時大家尊西洋畫家,輕視了臺灣自己本土的好畫家。」李賢文剛從蔣勳手中接下《雄獅美術》編輯部,從顏水龍、黃土水、林玉山、郭雪湖等,開始進行「前輩美術家專輯」,一個一個做下去。

1979年,時隔17年,李賢文第二次走進李石樵畫室,從當年拿着畫請益的少年,成爲雜誌採訪青年;第三次走進李石樵畫室則已是1989年,爲了雄獅美術策畫的「臺灣美術300年」借展。親自拜訪前輩畫家的經驗,還包括1973年爲製作洪通專輯,四度走訪南鯤鯓,拍攝下他的作畫環境與生活;1979年帶着相機跟着洪瑞麟深入2000公尺的坑道中,看着他用汗水就着腳下泥、炭便能即興寫生。

結束出版 親繪前輩身影

1973年,李賢文更是拜訪了陳澄波的遺孀張捷,「二二八之後,陳澄波成了禁忌,不能談,也沒有人會去他家拜訪,「我那時候是根本不知道怕」,李賢文回憶當年張捷把陳澄波作品在自己面前一一拿出時,「那是他作品的第一次出土!」至今仍讓李贀文激動不已,張捷守護着陳澄波的畫作,甚至信件、任何一點資料都被妥貼收藏。

儘管從草創之初,就一直面對財務、人事乃至白色恐怖的壓力,李賢文說:「雖然也不可能賺錢,但是興致很高,反應很好,大家對這個刊物支持,內心會覺得被鼓舞,覺得有意義。」對照1996年《雄獅美術》停刊,雄獅圖書也於2023年結束,「已經不知道出什麼書了。」李賢文感慨數位化資訊管道多元的時代,美術月刊、圖書的功能不再,也許自己作爲老一派已看不懂市場,不如就此退休,專心迴歸自己的創作。

結束美術出版此一終身志業,李賢文仍以《走在臺灣美術的最前面》將自己親炙前輩藝術家的故事並結合自己所繪的藝術家身影,記憶屬於時代的光輝。「15年前不知道手機的影響會這麼大,AI也正在帶來巨大改變,這已不是我能夠想像的時代,但臺灣美術的道路,只有開始,沒有結束」。

「就像我們上一輩的人,也會不知道我們做一些創新的東西到底在幹什麼,覺得亂搞。」李賢文坦言無法想像未來。「但是我覺得,路還是會走下去,只要人活着,藝術不會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