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叔拯救TVB?
美人遲暮,英雄末路,最是令人惋惜。現在,創造了無數經典“英雄”、“美人”形象的TVB 同樣面臨這樣的困境。從內容產品上看,TVB 和觀衆的情感鏈接仍舊停留在多年前的熒幕形象,如今的影響力僅限於“回憶殺”和樑非凡式的表情包。
從資本市場看,TVB 的價值也大不如前,港股上市母公司“電視廣播”市值僅剩20多億。反倒不如曾經的模仿者、部分內地電視臺過得滋潤。湖南電視臺的“芒果超媒”當下市值超過600億,對比一下,TVB 也就相當於內地一個縣電視臺規模。
2015年,黎瑞剛攜華人文化間接控股了TVB的母公司,之後幾年,他一直按兵不動。直至近兩年,香港傳統電視產業的遮羞布被扯下,TVB 才下決心進行一系列調整。從裁員到發展電商、北上淘金,動作之頻繁,一如馬斯克入主後的推特。
北上
5月31日,TVB淘寶直播間星光熠熠,湯洛雯、高海寧等四位港姐妝造華麗,粵語、普通話切換自如。沒有急促的123上鍊接,講品節奏全程舒緩輕快,更多的時間,像是港姐們的安利聊天。
這是TVB入淘後的第九場直播,香港小姐專場。9個小時,179個商品,近1000萬人次觀看。當晚GMV創下TVB 2023年3月7日入淘以來最高記錄,超過一億人民幣。按照行業常見的提成比例計算,這場直播至少爲TVB帶來一千萬的利潤。藉此利好,TVB 上市母公司“電視廣播”在接下來兩個交易日漲幅超50%。
鐘楚紅、張曼玉、李嘉欣、袁詠儀,自1973年香港小姐選舉在TVB穩定舉辦以來,“港姐出身”一度與坦蕩星途掛鉤。港姐們不僅貢獻了一大批經典港劇,明豔大方的“港式”妝造、穿搭也在內地時尚圈掀起陣陣復古風。
如今,新生代港姐作品未火,轉而投入直播帶貨的風潮中。帶貨成績雖愈發搶眼,卻難言TVB造星神話依舊。
除了在直播帶貨上與李佳琦、羅永浩等人同臺競技,近幾年TVB藝人打包北上合拍劇集、參加綜藝的動作頻頻。回憶殺成了TVB在內地狂刷存在感的利器。
《披荊斬棘的哥哥》第二季裡陳小春、張智霖等“大灣區的哥哥們”抱團破浪,觀衆直呼看到友誼最好的樣子;《無限超越班》復刻TVB藝員培訓方式,最後卻成了內娛演員的試煉場,再度掀起“過去的港星有多敬業”討論熱潮;而在音樂綜藝《聲生不息·港樂季》中,李玟、楊千嬅、李克勤等香港老牌歌手與內地歌手合作致敬經典,炎明熹等香港新生代歌手得以在內地嶄露頭角。
TVB在內地的熱度不斷,卻也道出了TVB日漸衰落的現實。
與傳統媒體一樣,TVB進入千禧年後不可避免地走進了衰落期。大衆最切身的體會是,《大時代》《神鵰俠侶》《上海灘》等經典港劇不會再被複刻;TVB再也捧不出“TVB五虎將”“TVB四大花旦”這樣的劃時代巨星;而再提到港樂,仍是一羣年過半百的歌手牢牢霸佔着幾代人的記憶。
頂着全球最大的華語商業節目製作商之一的光環,時至今日,TVB 電視廣播業務仍佔香港所有頻道觀衆份額的77%,藝人總數維持在500名以上。這些數據看起來還不錯,但僅侷限於香港一城,放眼全國,也就是二線MCN公司的水平。至於擁有數萬唱跳小姐姐的無憂傳媒等頂級MCN,無論從現有藝人影響力,還是營收規模,TVB 都難以望其項背。
TVB到底錯過的是什麼呢?答案或許是,從2010到2020年移動互聯網發展的黃金十年。
十年裡,內地地方衛視打通電視、OTT、互聯網電視等廣告收入全渠道,長視頻平臺的出現成了市場的鮎魚,倒逼所有影視內容向精品化靠攏。擁抱互聯網使得內地傳媒市場一再被激活,也出現了像芒果超媒這樣融網絡與電視特色於一體的流媒體平臺。
如今芒果超媒600多億的市值,接近TVB母公司的30倍。互聯網增長的十年,TVB都錯過了。看似安穩度日的TVB,內部漸漸老化,營收和盈利情況也每況愈下。截至2022年,TVB已經連續虧損五年。
頹勢一再,TVB終於意識到“香港實在太小了”,畫地爲牢只會拖垮過去打下的江山。打包北上,借內地優勢資源發力,是TVB 可以抓住的最具性價比的一根稻草。
典型的例子是,《聲生不息·港樂季》由TVB和湖南衛視合作推出,但TVB只負責提供藝人、版權等資源,湖南衛視則是投資方兼製作方。同時,該節目在香港播出後,所有收入歸TVB所有。重返TVB的曾志偉直言:拿了個不要錢的節目回來。
內地帶TVB上分,肯定不是僅靠一份責任感,二者之間存在一個交叉。而這個承擔橋樑的角色、能夠左右騰挪的關鍵人物,便是黎瑞剛和其背後的華人文化。
關鍵先生
在TVB淘寶直播間GMV破億的那天,TVB召開了年度股東大會。華人文化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黎瑞剛獲選連任董事。新聞照片裡,這位TVB 幕後總舵手笑容燦爛,這是他作爲TVB非執行董事的第八年。2020年TVB加速北上自救,也正是他的手筆。
黎瑞剛向來低調。在入主TVB之前,從平臺到產業,黎瑞剛背後的華人文化已經在內地把文娛生活領域投了個遍,是內地罕見的傳媒巨鱷。不過,此前黎瑞剛卻很少在公共場合對華人文化進行細緻的介紹或面向市場發聲,直到近兩年,面對TVB的轉型和改革,黎瑞剛纔多次接受了媒體的專訪。
有人說TVB遇上黎瑞剛,是一艘文娛航母與搖搖欲墜的文娛泰坦尼克號的相遇。拯救意味十足。
黎瑞剛被稱作是“中國版默多克”,但這樣的標籤並不爲黎瑞剛所接受,他曾直言“中國的環境不會出現默多克”。因此更恰如其分的是,應該在這一頭銜前面加一句“更適合中國人體質”。
曾經在體制內風生水起的黎瑞剛,一面在傳媒領域開疆拓土,一面又透露着精妙的分寸感。
1994年從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的黎瑞剛進入上海文廣,從普通記者做起並一路穩升。2002年,年僅33歲的黎瑞剛坐上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總裁一職,成了掌管中國重要媒體集團的最年輕的官員。
探索製播分離革新制作模式,降本增效;與電信聯手打造IPTV、入局互聯網電視,打通三網渠道;主導上海大小文廣整合,轉企改制。九年的時間裡,黎瑞剛不僅帶領上海文廣發展出更多元化的業務模式、實現近10倍收入增長,更是在時尚、財經、東方衛視三個業務板塊,構建出了區別於央視和湖南廣電、屬於上海文廣的獨特調性。
領導賞識黎瑞剛對傳媒行業的靈敏嗅覺和前瞻性,他在上海文廣曾一度身兼四職。黎瑞剛對於對體制和市場的邊界感逐漸拿捏,持續影響着他日後在內容產業的投資和運營。
這一時期的黎瑞剛在官員和企業家的身份夾層中生存。“要想清楚,你到底是做業務還是做官。”身邊的人不止一次這樣提醒他。體制內工作,顯然讓黎瑞剛自限手腳。
2015年,黎瑞剛徹底離開上海文廣,專心投入由其在2009年便主導創立的華人文化投資基金。這個決定黎瑞剛提前準備了兩三年。“在華人文化產業基金我受到條條框框的限制比較少。”
華人文化投資基金是國內首個專注文化與傳媒行業投融資的人民幣私募股權基金,初始狀態便帶有很強的國資屬性。而發展到目前,該基金已經有三期美元基金和兩期人民幣基金。管理資金規模近300億。
華人文化還包含另一個機構,即華人文化集團公司,爲運營型公司。相當於黎瑞剛左手投資、右手運營,投資機制相當完備。
最初的華人文化的投資集中於文化傳媒領域。如買下默多克手中星空傳媒53%的股權;捧出了《中國好聲音》和其背後的燦星製作,黎瑞剛也由此被稱爲“中國好聲音之父”。與美國夢工廠成立中國合資公司“東方夢工廠”,其製作的《功夫熊貓3》是第一部嚴格意義上的中美合拍電影。
隨着黎瑞剛全面投入市場,華人文化的投資版圖一再擴張,並尤其重視投資產業鏈的完備性。在影視領域,從上游的內容製作(燦星、正午陽光),中游的宣發、藝人經濟(絲芭傳媒)到下游的院線(UME影院)都能看到華人文化的影子。
除此之外,華人文化還涉獵生活消費的方方面面。完美日記、B站、財新、餓了麼、樂高樂園、猿題庫等企業背後均出現華人文化的身影,其甚至還入股了美國最大的經紀公司CAA和曼城球隊母公司城市足球集團。
過往的每一筆投資,黎瑞剛似乎都精準切中未來的發展趨勢。尤其是傳媒文化行業,風險性極大,一般人根本把握不住。
華人文化產業基金董事總經理陳弦曾如此評價黎瑞剛:“在這個行業裡,他是極少的同時具備以下各種專長的人。第一是產業能力,懂業務,懂產品,有資源;第二是管理能力,能帶領團隊打仗;第三是對政策環境的理解,媒體文化畢竟是個監管密集型的行業;第四,在國際上有沒有自己的圈子和資源,專業能力和行業地位是否在國際上被認可。”
這樣的評價或許是客觀的。來到TVB之前,TVB創始人邵逸夫的妻子方逸華已經與黎瑞剛相熟,黎瑞剛常出入她的辦公室。據媒體報道,方逸華被黎瑞剛的勤奮和能力,以及國際化視野打動,同時,TVB高層等也對其非常認同。TVB 似乎迎來了屬於它的THE ONE。
2015年,華人文化收購了TVB上市公司控股股東young lion的最大股權,從而間接成爲TVB最大的單一股東。據各方消息,當時黎瑞剛是受到當時TVB董事局主席陳國強的邀請。
巨輪的相遇
在華人文化入局後的五六年裡,黎瑞剛在TVB的存在感似乎並不強。
除了推動TVB與內地長視頻平臺製作合拍劇,補充上線OTT串流平臺myTV SUPER(面向香港)、TVB Anywhere(面向海外)以及埋堆堆(面對內地)外,華人文化很少參與TVB的具體運營。
黎瑞剛按兵不動的原因,與香港地區對華人文化的敏感警惕不無關係。儘管華人文化並未過度參與到TVB 的經營,但憂慮仍然此起彼伏。
“我們一向遵紀守法,也不想一進來就橫衝直撞,搞得雞飛狗跳。”對於TVB,黎瑞剛始終保持刻意疏離。
2019年開始,受疫情影響以及香港社會風波,TVB的主要變現方式廣告收入遭遇重創,營收急劇下滑並連年虧損。在香港由亂到治局勢逐漸穩定後,2021年爲節點,蟄伏多年的黎瑞剛終於出手。
對於TVB 的癥結,黎瑞剛總結爲“內部管理山頭林立、諸侯割據,缺乏創新、全面老化”。尤其是老化問題,許多細節令黎瑞剛頗感震驚。
去年他曾向媒體回憶,自TVB辦公室大樓在2003年遷至將軍澳後便從未裝修過。擁有超過500名藝人,而TVB的數碼話筒卻只有兩個。甚至“TVB內部的製作管理和藝人管理方式還保留着‘三聯單’的操作——一張單據,底下墊着兩張藍色油印紙,開個單據,藍印複寫,一張給製作部,一張給藝員部,一張給人力資源部,各自回去登記”。
“這都什麼年代了?”
TVB長期以來的躺平心態和守成心理,以及自娛自樂的發展模式,致使這艘行駛了五十多年的巨輪,由內到外都亟需一場徹底的翻新。
在內容這一核心資產上,過去,宮廷、武俠、律政、警匪等題材都是TVB的拿手好戲,由此誕生的經典劇集仍口口相傳。而隨着內地節目在這十幾年來推陳出新,TVB的劇集卻日漸懸浮、落入窠臼,也導致了年輕受衆的流失。
2018年在愛奇藝上線的《延禧攻略》某些劇情卻曾被認爲抄襲TVB於2004年播出的《金枝欲孽》。然而該劇在香港播出時,卻創下近40%的收視記錄。多年爆款斷檔,TVB劇集的影響力早已被內地迎頭趕上。
內容的式微背後是製作團隊的僵化。員工“老齡”、藝員青黃不接、派系鬥爭嚴重,都是套在TVB上的枷鎖。自去年以來,TVB便開始人員瘦身。今年3月,新晉TVB行政主席,亦是華人文化COO的許濤在發給員工的內部信中稱,公司將在未來適當時候優化管理、精簡人員,預計會裁減5%的員工(近200人)。而在此前三年,TVB 已經汰換掉57%的高管,管理層平均年齡年輕了6歲。
事實上,TVB在香港早已不是一家獨大。2016年,香港Viu TV 接替“死去”的亞視和香港電視獲取了牌照,並推出流媒體平臺Viu,以“實況娛樂”的口號吸引大批年輕人的關注。近期在內地引發“香港審美降級”爭議的香港頂流姜濤及其組合Mirror,便是從Viu TV的選秀節目中走出去的。
製播分離、網生內容、主攻東南亞市場,輕量運營的Viu TV走出了與TVB截然不同的路徑。儘管體量不大,在TVB經營困難的情況下,Viu TV以高薪挖角了不少TVB的藝人。甚至有藝人公開稱“現在在TVB工作會被人恥笑”。
2020至2021年,深諳兩地娛樂生態的曾志偉重返TVB,與王祖藍一起帶領早些年北上TVB的藝人回巢。曾志偉負責內容,王祖藍則負責創意。黎瑞剛評價曾志偉“不負衆望”“無私無畏”。
在海外方面,除了通過海外app TVB Anywhere輸送TVB內容外,TVB藉由華人文化甚至打入好萊塢腹地。如2019年的爆款美劇《致命女人》,便是由TVB和美國製片商Imagine成立的合資公司開發的。而華人文化正是Imagine的股東之一。
近兩年,TVB 開始積極北上。從入淘直播、與優酷簽署價值7億的合拍劇,到B站、央視引進TVB紀錄片。種種動作背後,除了TVB 自身擺正姿態外,少不了黎瑞剛的牽線搭橋。
從投資的角度看,主營業務受阻的TVB 算不上一個好的投資標的,但這並沒有影響這家經營半個多世紀的企業錯綜複雜的資本博弈。2017年,一家名爲“傳奇影業”的香港公司,聲稱要收購TVB 30%已發行股份,引發一場資本狙擊戰後最終不了了之。
對此,黎瑞剛曾公開表示:“第一,我們不會走,第二,我們有充足的信心,也有足夠的資金,有足夠的資源,能夠擋住任何惡意行爲。”
在這一點上,黎瑞剛似乎比馬斯克更有耐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