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後熱轉涼!專家曝「4大疾病」通通跑出來 冷熱交替要小心

文:Hello醫師張雅惠醫學審稿:姜冠宇醫師

立秋代表秋季的開始,雖然已經過了立秋,全臺各地氣溫仍常出現超過 32℃ 的高溫,一點也感覺不到秋意天氣炎熱,有時伴隨着颱風雨,溼氣和熱氣夾雜之下,進出冷氣房或經常喝冷飲消暑等生活習慣的人,可要多加註意身體狀況了。

中醫理論認爲秋季氣候爲「燥」,氣候逐漸變冷,日夜溫差大,空氣溼度下降,容易皮膚、眼、口乾,以及便秘等,也會使人心浮氣躁,要注意補充水分和保溼,避免吃辣炸烤等食物。以下介紹在立秋時節常見的疾病傳染病,以及合適的保健撇步。

登革熱

登革熱(Dengue fever)是一種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簡稱 DENV)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這種病毒可在蚊子吸血的時候傳給人類。許多人以爲夏天是蚊子最多的時期,其實秋天因爲較多臺風,雨水和氣流,反而容易帶來更多蚊子和增加繁殖機會。爲預防登革熱與其他傳染病,請注意以下五點:

1.雨過後清理家園時,務必穿着雨鞋或防水長靴、佩戴防水手套及口罩,勿赤腳或穿拖鞋,以防感染鉤端螺旋體病(Leptospirosis)、類鼻疽(Melioidosis)及破傷風(Tetanus)。

2.如果蓄水池遭污水侵入,應確實清洗、消毒後再蓄水,並將水澈底煮沸後再飲用。

3.泡過水或解凍過久的食物請勿食用。

4.居家環境可用市售含氯漂白水稀釋 100 倍擦拭。

5.廚具餐具應煮沸消毒,或用 10 公升清水加 40 毫升漂白水稀釋進行消毒後,以清水沖洗乾淨後再使用,以避免感染腸道傳染病。

熱傷害

即使是立秋,短期之內天氣依舊溼熱。由於老人的排汗與調節溫度能力較差,特別是慢性病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更需要注意熱傷害。如果沒有隨時補充水分,或是受藥物影響,使體內的熱能排不出去,長時間處在高溫的環境下,就會容易造成熱傷害。

熱傷害的徵兆包含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呼吸加速,嚴重則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虛弱,甚至神智混亂、抽搐、昏迷等症狀。若有出現上述症狀,請儘快離開高溫的環境,並且設法降低體溫,例如鬆開衣物、用溼冷的毛巾覆蓋身體、以冷水噴灑全身並搧風,或者喝一些稀釋的鹽水電解質飲料等。儘速就醫,且在途中也須持續降溫。

國民健康署針對長輩提供貼心三要點:

保持涼爽:穿着輕便、透氣排汗功能佳的淺色衣物,並且適度穿戴太陽眼鏡或帽子,可以避免吸熱。

補充水分:定時喝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建議可利用有刻度水壺檢視每天喝水量是否充足。每人每天最好喝每公斤體重 30~40 c.c. 的水,以 60 公斤者來說,一天需要喝 1,800 c.c.的水。若要精確計算,根據 Holliday-Segar method(一種人體輸液計算方式),按照體重分階段順序來計算,第一個 10 公斤乘以 100 c.c.,第二個 10 公斤(10~20 kg)乘以 50 c.c.,最後加上體重(>20 kg)的部分乘以 20 c.c.。以體重 60 公斤爲例,算式爲1,000 + 500 + 800 = 2,300,也就是一天應攝取 2,300 c.c.的水分。然而食物中也含有水份,所以會減掉 400~500 c.c.,1,800 c.c. 爲大多標準人體攝取所需水量,但是腎功能不佳或是其他疾病的病人則因特別考量而有所不同。

提高警覺:尤其需要多加註意老年人,可能因爲行動不便或是表達不夠即時,發生熱傷害時無力求助,如果周遭沒有人發現就很可能錯過黃金搶救時間。隨時注意天氣預報,避免在早上十點到下午四點間外出,外出時建議走在陰涼處並做好防曬。

腸胃疾病

夏秋之際,胃不好的人要儘量吃清淡、新鮮的食物,並且定時定量,不吃生冷和重口味的食物,不抽菸、不喝酒。另外也要小心腸胃炎,造成細菌性腸胃炎的病菌喜歡暖溼的環境。疾管署表示,腸胃炎除了腹瀉和嘔吐,也可能有發燒、胃痛、噁心等症狀,而症狀通常會持續一到十天。依患者的年齡、個人健康狀況、感染之致病菌,以及吃了多少被污染的食物量等不同,均會影響症狀及其嚴重程度,抵抗力特別弱的人症狀會比較嚴重

心血管疾病

立秋後天氣會逐漸轉涼,而肥胖或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簡稱三高)等慢性病的患者,皆需開始注意身體狀況。氣溫下降會使血管收縮,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發作的風險,因此大家需要多加註意身體健康,體重過重者,需要減重。 通常三高在出現心血管病況時,往往不會感到異狀,所以最好定期檢查心臟健康,若有風險則可以及早接受治療。

Hello 醫師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