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屏賓中影11年「薪水袋沒打開過」媽收孝心不知兒工作

李屏賓出席靜思書軒心靈講座,分享人生故事。圖/大愛電視提供

國際攝影大師李屏賓與證嚴法師合作,透過自己的照片與證嚴法師的靜思語,推出新書「愛,最好的祝福」,4日他出席靜思書軒心靈講座,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

李屏賓入行40多年,從攝影助理到現在,內心深處是一個時時刻刻都想回家的人,但一生熱愛的電影工作,卻是一個回不了家的行業,他也透露,每次和李安碰面,對方就勸他接下金馬執委會主席,直到今年他才接棒,「我們真的很想讓金馬回到當初最好的時光,金馬獎是讓華人電影在世界發光的平臺,我們一直在繼續努力着。」

李屏賓忙碌的人生,事母至孝,談及與母親的關係,他一度哽咽。坦言和母親緣分淺,父親早逝,母親住在鳳山,他很小就離開家,到臺北的國軍教養院,每年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去,當時因窮到只能買月臺票,再設法逃票回鳳山,他說:「江湖臉是那時候慢慢養成的」,當完兵後到中影當練習生薪水2千元,當時正常薪資是8千到1萬元,每隔1年加100元,第4年轉正職薪水1萬多元,在中影工作11年,李屏賓的薪水袋從沒打開過,就直接寄給母親,他說:「是基於對母親的愛。」

儘管從事電影工作多年,李屏賓說,母親一直不知道他做什麼工作,直到挪威影展帶母親同行,才明白兒子的工作樣貌。李屏賓1988年到香港,在家時間就只有在中影工作的幾年,之後就算從洛杉磯到巴黎都要經過臺北,繞一圈都要儘量跟母親在一起,擔任電影節主席工作,也不會去大會準備的飯店,就算母親已經往生,也幾乎都住母親家,感受「家的感覺」。

李屏賓也透露這麼多年來,當導演的機會很多,年輕時想盡辦法當導演,寫了兩個故事都失敗,當攝影師20年後明白,每拍一部就多一個人生,當導演只是想讓人關注,一輩子也只有8到10部作品,「後來有機會請我當導演,大驕子來擡,我也不去」,對他而言,「導演」名稱已無吸引力,只想多享受、多接觸、多和年輕導演合作,看到更多不同的人生樣貌,至少會過幾十個不一樣的人生,攝影工作給了他很豐富的人生體驗,「不貪心的時候,收穫就會更多」。

李屏賓不只是謙沖爲懷,更爲善不欲人知,他說:「我不是有錢人,但是聽了心很痛,臺灣那麼小,怎麼有那麼多貧困的小學、中學」,於是他用母親的名字認養一間「靜思閱讀書軒」,充實校園閱讀設施與設備,讓學生有一個空間,隨時進來讀一本好書,分享一句好話,透過閱讀與分享去改變人生,出書的版稅也捐給靜思書軒,李屏賓說,未來依然會持續攝影工作,笑說:「如果可以用,再繼續用。」

李屏賓出席靜思書軒心靈講座。圖/大愛電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