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澤:一杯普洱茶的家族傳承

“圓如三秋皓月,香於九畹之蘭。”相傳這是乾隆帝在品飲普洱茶後留下的讚譽,稱讚普洱茶圓得就像秋天的月亮,香氣比九畹的蘭花加在一起還濃郁。自雍正年間開始,普洱茶正式入冊上貢清廷御用。2008年,“普洱茶(貢茶)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2年11月,“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申遺成功讓世界目光再次聚焦在中國茶及茶技藝上。

李明澤是普洱茶(貢茶)製作技藝的第九代傳承人。出生於製茶世家,他從小就跟着父親學茶做茶,如今,他努力將傳統普洱茶製作技藝與現代工藝相結合,讓更多人領略到普洱茶的魅力。

“使用是最好的傳承”,在接受本站新聞專訪時,李明澤表達了自己對技藝傳承的理解。這位年輕的非遺傳人通過對普洱茶的不斷探索和挖掘,讓普洱茶(貢茶)走入尋常百姓家,讓這項古老的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

統籌|馬晨

採寫|楊紫涵 劉京

1 在茶園裡長大的非遺傳人

李明澤的家鄉,位於雲南普洱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這片土地種茶、飲茶的歷史悠久,茶文化底蘊深厚,茶資源也很豐富。1987年,李明澤的奶奶匡志英花800元“巨資”買下了困鹿山上百畝古茶園的經營權。茶樹鬱蔥,茶葉芳香,幼時的李明澤就在這樣的環境裡浸潤長大,如今,對他來說,茶已然成爲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離茶遠了就會焦慮,它已經深深刻在了我的骨子裡。”

△普洱茶(貢茶)製作技藝的第九代傳承人李明澤

李明澤父親李興昌是普洱茶(貢茶)製作技藝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除了製茶,他還經常到各地去講學,展示、傳授製茶技藝,李明澤就跟在父親後面一起東奔西走,在這個過程中,他習得了很多製茶知識,又聽父親講了很多家族與茶的故事,耳濡目染下,李明澤慢慢意識到,自己對普洱茶的認知度和探知慾已經越來越深,普洱茶已經成爲生命中的重要組成。

於是,原本選擇了醫學專業的李明澤,最終決定“棄醫從茶”,回到了熟悉的茶園,全身心投入到製茶技藝的學習中,扛起了技藝傳承的重任。

2 做一杯好茶需要更多經驗

《元江府志》記載,“普洱茶,出普洱山,性溫味香,異於他產。”普洱茶因寧洱縣普洱山得名。李明澤傳承的普洱茶(貢茶)製作技藝已有幾百年的歷史,普洱茶於雍正年間被納爲皇家貢品,貢茶制度雖然隨着清朝滅亡而終結,但貢茶技藝卻保留了下來。如今珍藏在普洱市博物館的萬壽龍團,就是以普洱茶(貢茶)製作技藝製作而成,直到現在仍然保持着完美的形態,被稱爲“可以喝的古董”。

貢茶的茶葉篩選條件非常苛刻,芽葉的顏色、肥壯度、完整度都有嚴格的標準;採茶的時機也十分講究,光照時間不能長也不能短,要選取一芽兩葉,採茶的位置要在葉片下面的0.5毫米,採茶的手法是掰斷而不是掐斷。這些對無數細節的精密把控,是貢茶製作技藝與普通普洱茶製作技藝最大的不同。

萎凋、殺青、揉捻……在古法貢茶的製作過程中,每一道工序都是對手藝人的考驗,李明澤認爲這其中最難的就是殺青工藝,這也是他製茶多年仍在不斷學習的技藝。殺青需要茶人不斷地將茶在鍋裡翻炒,還要根據茶葉的狀態靈活調整火候和時間。如果火候過大或者時間過長,茶葉就容易焦糊,失去原有的鮮活和香氣;如果火候過小或者時間過短的話,就無法有效去除茶葉裡面所含的青澀味,影響後期的品質和口感。

那麼該如何把控這種尺度呢?李明澤介紹,有時只能依靠經驗和感覺來判斷,是一種“只可意會”的功力,需要製茶人經驗的積累與沉澱。

李明澤爲了精進殺青這項重要的工藝,在自己的空閒時間拜訪了許多其他茶類的製茶匠人,和他們學到了很多製茶細節。

首先,殺青環節要想做好,前一個環節——萎凋很重要。萎凋,是指在一定的溼度、溫度條件下,將新鮮的茶葉均勻攤放,以散發水分。脫水程度不一樣,殺青時的標準也不一樣。

其次,採茶的時間也有講究,比如早上採的茶,需要讓它自然晾曬兩到三個小時,而中午採的茶則不需要這麼久。

“經驗多的前輩們做出的茶就是能得到更多人的認可。”這是李明澤在參加製茶評審過程中得出的結論。評審採用盲評的方式,大家並不知道口中喝到的茶是誰做的,但是得到最多好評的茶都是來自經驗豐富的老製茶匠人。

熟能生巧,是克服殺青技術難點的不二法門。

3 使用是最好的傳承

對於“傳承”兩個字,李明澤有着自己的理解。“傳承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的延續,是鏈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種精神紐帶,也是對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的敬畏與尊重。”在這一點上,父親對李明澤的影響很大。李明澤的父親李興昌2012年就入職高級職業中學,在固定的普洱茶課程中普及普洱茶文化,學員人數衆多。李興昌從其中挑選勤學苦練的學員重點培養,傳承非遺技藝。“我父親曾說過,傳承的不僅是技術,更是做人的道理。”

在保證非遺技藝原汁原味的同時,普洱茶(貢茶)技藝的未來發展也同樣不容忽視。消費者的口感和需求不斷變化,該怎麼做才能堅守這種古老技藝精髓的同時,又能融合新元素,讓年輕人也瞭解甚至愛上這門技藝呢?

李明澤選擇將現代化手段融入其中,讓機器也學會人的手藝。在茶葉的分級環節,以前都是通過人工一片一片篩選,現在可以藉助現代化設備,直接通過機器分辨,還會用現代檢測技術,對茶葉進行成分和品質分析,大大提高了分級效率。

作爲新生代的製茶匠人,李明澤善於在產品上進行改良和創新。傳統的普洱茶往往以茶餅的方式呈現,但是對於消費者來說,掰茶餅也是一門技術——沒辦法精準控制茶葉量,掰的茶葉塊有大有小,導致無法沖泡出普洱茶的最佳口感。另外,大茶餅不夠便攜,也很難適配當代年輕人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李明澤洞察到這個問題,決定將大茶餅改爲小茶餅,喝的時候可以拆一袋放一顆,十分方便。他還根據現代人的生活特點與生活習慣,創新性地生產了調飲茶,將普洱和小青柑結合,味道不像純茶般苦澀,而是帶有了青柑的果香,受到了許多年輕人的喜愛。

爲了吸引更多的年輕人接觸茶葉和茶文化,李明澤還將自家茶園改造成了景點:搭起天幕,放好桌椅,準備早餐……在茶園內,人們不僅可以欣賞到雲海和日出,還可以參加定期舉行的茶文化體驗活動,包括茶藝培訓、茶友聚會等等。

除了和現代化生活相結合,產業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也可以推動這項技藝的長久發展。通過規模化、標準化的生產,可以引流到當地,帶動茶農的收益,爲鄉村振興做貢獻;也可以走出國門,向世界展現中國傳統文化之美。

這些都是李明澤在實踐過程中總結出的經驗。

“使用是最好的傳承。”李明澤認爲,如果沒有人願意使用自己生產出的產品,那技藝的傳承就失去了意義。要讓傳統制茶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出新活力,又要保證純茶的原汁原味,李明澤在這條路上已經闖出了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中國匠人》

本站上流X非遺匠人內容共創欄目

讓我們一起保護·傳承·發揚非遺文化

有什麼想對我們說的,歡迎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