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正在撒彌天大謊!

李玲反對醫療市場化的最主要的理由就是,如果醫療變成生意,那麼醫生會想辦法讓你小病大治,讓你多消費,病人就成爲任人宰割的對象。

這種觀點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在各個社交媒體上無數個點贊。

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當然不是,李玲正在撒彌天大慌,這個女人遲早有一天,要被歷史的理論審判臺,定罪爲最壞的的女人。

李玲說,他們去完全私有化的宿遷醫院考察,發現病人們消費多了,頻次增加了,檢查增加了,雖然單次消費價格低了,但人均醫療總支出增加了,她甚至說,中國人均醫療次數達到了五六次,發達國家只有兩三次,這是不正常的, 這是因爲醫院誘導病人消費的結果。

李玲不是一名醫生,更不是一個經濟學家,她只是一名煽動分子。

李玲所說的以上現象,我的解釋如下:

一、改革開放的結果

醫療是一種消費,一個人要消費多少次醫療,取決於他的經濟實力,而不取決於醫生。

在八九十年代的農村,農民們大部分還是從事農業生產,得了大病,當醫院說出治療價格時,他們一聲不響,就把人擡回老家,因爲治不起。

平時,他們有個小病,根本不去醫院。不要說治療費用了,就算是坐車去一趟縣城,對現金有限的農民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負擔。

醫院不管是什麼機制,想讓這一批人掏錢看大病是不可能的。在貧困的時代,不是小病大治,而是小病不治,大病也不治,只有家裡最爲重要的勞動力,面臨的疾病是可能治好的,纔會到處借債去治病。

改革開放之後,越來越多人的生產率上去了,收入增加了,這時,從城市到農村,所有人的醫療消費能力纔會增加。

小病不看,就容易變成大病,慢性病不處理,就可能變成致命的病,這些常識大家都知道,有了消費能力以後,就會更加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於是,去醫院消費的頻次就會增加。

不要說宿遷,不管你在任何一個地方,不管是任何行業,如果是當地正處在一個快速的經濟發展期內,那麼,所有行業的消費頻次都會快速增加。

生產能力決定了消費能力,四十年來中國普通人加入了世界分工,使得他們的生產能力變強,消費能力也變強了。

印度的醫療市場化搞得不錯,雖然有免費公立醫療,但其國民七成以上的就診發生在私立醫療,但印度爲什麼人均壽命還是低於中國,原因是,印度的改革開放沒有中國做得好。

印度人還有近一半的人口在從事農業生產,他們的生產能力有限,因此,哪怕印度有發達的私立醫療體系,又便宜又好,但是,這些人的生產能力不行,導致消費能力不行。

如果今天印度的私立醫療體系全部可以自由來到中國經營,那麼,中國人會消費更多,因爲價格更加便宜。

二、醫保的結果

官辦醫保本質是一種向年輕人徵收稅款,給老年人花的一種財富分配模式。

他與家庭中的年輕人支付老年人的醫藥費不同。

由於是向陌生的年輕人徵收的稅款,老年人不會心疼,會加大消費頻次和消費金額。

如果是兒子爲父母看病買單,大多數情況下,父母們會心疼兒女,會盡量減少醫療消費,以減少子女的負擔。

但官辦醫保將這種代價轉移到了陌生人身上,每一個人都不知道真實的代價到底是由誰支付的,隨着醫保總金額的上升,報銷範圍的增加,報銷比例的上升,醫療消費的頻次也會一步一步上升。

三、社保的結果

城市老人有了退休金,還有醫保報銷的權力,這時,他們醫療消費的能力就大大增強了,中國的城市退休老人,大部分能通過退休金就能擁有儲蓄。

改革開放還讓老人的兒女們收入上升,不少兒女經濟條件更好的老人,還可以得到兒女的資助。於是醫療消費能力進一步增強。

這也導致了中國老人的所謂過度醫療。

實際上,在臨終治療中,花費的治療費用往往非常高。

在高收入國家,每年的支出總額中,死亡患者的治療支出比例非常高, 全人口年度衛生支出的8%至11.2%用於不足1%的當年死亡人口。

生命最後一個月的照護費用高昂、醫療費用,往往是一個天價。

這種現象在全球實施官辦醫保或免費醫療的地區很常見,上海市衛生髮展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表明,上海每位市民一生中68.6%的醫療費用發生在65歲以後;41.7%的醫療費用發生在65歲到84歲;死亡前1個月的住院費用佔臨終兩年總費用的38%。

這纔是真正的過度治療。這種過度治療恰恰不是市場化醫療的現象,而是官辦醫保和免費醫療的現象。

因爲代價不完全由患者和家屬承擔,人們纔會在這種沒有必要的治療上花費巨資。

這不是由醫生可以決定的,大部分醫生往往會告訴患者需要的花費,由患者和家屬自行決定。

在一個自負其責的市場中,高齡老人的醫療消費,完全由家庭承擔,甚至不會有商業保險承保,因爲風險過高,那麼,不管是老人自己,還是子女,都會控制這種沒有必要的開銷。

四、醫生沒有辦法讓病人多消費

所有的行業都想讓你多消費,洗腳的小妹也會在洗完第一個鍾後希望你加個鍾,這不是什麼奇怪的事。飯店老闆也希望你進門就點個龍蝦。

但你要不要消費,當然是自己要理性選擇的。

之所以檢查更多,更多是病人們的擔心,和高科技設備的普及導致。不做更加詳細的檢查,就有可能誤診,有可能將大病當小病治,甚至出錯。

各種檢查設備的供給量增加價格下降,以及人們消費能力的增強,讓消費這種檢查的數量變化,而不是醫生的所謂誘導。

有醫保報銷後,做一個核磁甚至可以只花幾十塊錢,而我在十年前做一次是一千塊。

醫生當然希望檢查越詳細越好,這是有利於他的,不僅收入會增加,還能減少誤診率,提高他的治療準確性,有利於一個醫生在市場上的商譽。

但醫生們比誰都懂,他知道誰有消費能力,誰能買得起單,他會問你有沒有醫保,是不 是自費,如果沒有醫保,只能自費,他往往會站在患者的經濟能力的角度,爲他提供最爲經濟的方案供其選擇。

因爲醫生希望有好名聲,好名聲是商譽,才能持續爲他帶來收入。

任何一個市場中的商家,都想多賣貨,但都不能亂賣貨,因爲欺騙消費者的結果,就是商譽受損,市場上都會罵這個商家。

但凡是自己做過幾天生意,都不會認爲做生意,可以隨便讓顧客消費,否則哪來這麼多企業倒閉?

第五,發達國家消費數量少的原因

發達國家要麼實施了免費醫療,要麼是美國那種高度管制下的畸形體制,他們都不是市場化的醫療體制。

在非市場化的體制下,消費變少,是一個正常現象,就是供給量少,價格貴。

即使是免費醫療的加拿大和英國,其本質也是貴。

只有貴,纔會排隊,說明供給量不夠。如果是市場化的醫療體制,怎麼可能會讓病人排隊?有生意不做?這不是瘋了嗎?全世界的人需要排隊買手機嗎?需要排隊買衣服嗎?

歐美控制病人消費頻次的方法是家庭醫生制,這種制度本質上是一種醫療資格審覈制,就是你要看病,得先過他這一關,讓他同意,你纔有資格進醫院。

中國的醫療改革人員基本缺乏經濟學常識,他們以爲國外就是先進的,甚至在中國也要推所謂的三級診療體系。

李玲自己還在國外留過學,怎麼可能不知道歐美醫療體制的災難?

拿所謂發達國家的醫療數據比,就是扯淡。

第六、中國醫療應該怎麼改?

中國醫療在世界上相比,是算是不錯的,原因是在九十年代時,就不再將醫院視爲全額財政撥款單位,而是讓其自負盈虧,其實就是改造成爲了國企。

也即雖然是公立醫療,但區別於英國和加拿大的公立醫療。英國和加拿大是政府制,是完全的計劃經濟,在醫療領域消滅了價格,由政府來分配,醫生變成公務員,全部由稅款支付。

國企制,當然不如完全的市場私企制,但也比政府制要好得多。

也因此,海外的華人碰到健康問題往往第一時間回國治療,因爲半市場化也比計劃經濟要好。

中國醫療體制改革其實有非常好的開始,在九二年就計劃經將醫療教育產業化,並出臺了正式的文件,但這麼多年來中,各種知識分子瘋狂反對,導致這兩個領域的市場化改革中斷,甚至倒退。

今天的醫保,其實是將醫療領域的消費者機制消滅了,讓政府成爲醫院唯一的消費者,因爲是由政府來主導醫保支出。

在市場上,無數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在官辦醫保體制下消滅了。現在的現象是,政府醫保壓力越來越大,拼命控制費用,拼命增加收入,他們在與無數醫保獲益者暴增的需求之間進行博弈。

這種模式下,也將使得醫院的自主能力逐步消失。因爲醫院必須服從於消費者,以前是一個一個消費者的決策在決定着醫院的行動,而現在,是由一個消費者在決定。

在這種模式下,哪怕全部是私立醫療,依然存在巨大的問題。

所以,醫療問題,不止是公立私立問題,他包括醫院體制,醫生體制,醫保體制,藥品監管,對外開放,等等一系列問題。

任何一個領域的市場化,都會帶來供給的增加,任何一個領域的管制,都會賣到過度消費,或排隊消費。

把他當個屁放了,讓他和快遞一樣發展,很快你就能見到醫療和快遞一樣,從十幾塊一單,變成五毛一單。

可惜,人們太重視醫療,太想幹預醫療產業,越這樣,這一個行業越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