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根總統放棄緩和政策,經營霸權外交,“星球大戰計劃”拖垮蘇聯
里根放棄了前三位總統對蘇聯的緩和政策,轉而以“實力決定話語權”的霸權外交經營冷戰,從而把冷戰推向了第三個高峰。
里根政府的冷戰策略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軍事上爭取領先地位,即在自己有絕對安全的前提下,讓對方喪失安全感,這就是所謂的“星球大戰計劃”;
其二是在經濟上,以消耗戰拖垮對方。
在這兩個鬥爭策略中,中央情報局局長威廉.凱西是重要的策劃者和執行人。
早在1943年,年僅32歲的威廉.凱西就已經成爲中央情報局的前身一一戰略情報局的資深探員。
那時他在歐洲戰場的情報戰線上與納粹德國作戰,主要工作就是“查明納粹德國的經濟咽喉,並且研究如何通過封鎖、優先購買和其他經濟手段來擠壓它”。
爲了完成這些工作,凱西一度招募多達200名的一流情報人員滲透到的心臟。
他們所僞造的證件可以騙過狡猾的蓋世太保。
60年代,凱西成爲里根在加州任州長時期的骨幹力量。
凱西爲里根成功當選總統立下汗馬功勞——競選形勢進入白熱化之際,凱西曾與伊朗的代表在歐洲接觸,達成秘密協議,讓伊朗把拘押美國人質的釋放時間延至大選結束之後,暗助里根扭轉乾坤。
里根將所有內閣職位均已經分配完畢,凱西還是沒有獲得任命。
難道里根準備卸磨殺驢?不,里根留給凱西的職位是中央情報局局長。
中央情報局局長多半是總統的僕人,只負責向總統提供信息的參考而不是作爲協助總統的決策者之一,這個職位多少與凱西對里根當選的貢獻不符,所以凱西沒有立即答應擔任這個職務,而是告訴總統,他要考慮幾天。
三天後,67歲的凱西找到里根,說如果總統能夠答應三個條件,他就願意出任中央情報局局長,而且這三個條件沒有商量的餘地。
一、他要完全享有內閣成員的席位,參與總統重大事務的決策;
二、他要在白宮有一個自己的辦公室,而不是着流放到蘭利(中央情報局總部在弗吉尼亞州蘭利市,距離自都華盛頓有一百公里的路程);
三、就是“門戶開放”,也就是凱西要總統保證,他可以隨時進入橢圓形辦公室,他“不想在其他人通報後才能與總統談話”。
對於這三個條件,里根總統全部接受,這樣,凱西就事實上成爲美國有史以來最有權勢的中央情報局局長了。
凱西一上任,就拿出他的獨門絕技——在經濟領域與蘇聯作戰。
他的公文包裡裝的不是前任秘密軍火貿易的複製品或者那些各國領導人的身體狀況以及他們在瑞士銀行的戶頭,而是蘇聯的經濟狀況。
凱西一邊翻閱這些資料一邊慢條斯理地說:“總統先生,我想花一點時間向你彙報一下有關蘇聯人的最新情況。他們的境況非常不好,正在苦苦地掙扎。”
當總統的注意力被吸引過來之後,凱西就會從公文包中拿出更多的圖表來強化自己的證據:“我想讓你親眼看一看他們的經濟是多麼病態,因而是多麼的脆弱。”
如果總統立即表示同意,凱西就會把下一步的方案提出來,如果總統還有些疑問,那麼凱西就會再簡單地表述一遍,不過第二遍常比第一遍更精糕。
衆所周知,里根總統的聽力不太好,凱西局長說話時咬字不清,常常還語言邏輯混亂。一個聽不清,另一個是口齒不清,這是件多麼滑稽的事情,但卻在決定美國的對蘇聯的外交政策。
凱西和里根基本上是靠着互相之間的信任完成交流的,只要凱西拿出方案來,總統一般都會照準。這樣,凱西局長不僅是權力最大的中央情報局局長,簡直就是美國政策的實際決策者之一。
這就苦了莫斯科,因爲凱西和里根一樣是從骨子裡反對蘇聯的人。
根據與納粹德國打經濟戰的經驗,凱西認爲:“如果我們能夠使蘇聯耗費足夠的資源,那麼這個體制就可能產生裂縫……我們需要半打那樣多的阿富汗。”
因此,凱西做出的決策主要就是要在阿富汗、波蘭兩個戰場拖住前蘇聯,同時利用沙特阿拉伯增加石油產量的辦法,使蘇聯的石油出口利潤大幅度減少,至少使蘇聯損失了上百億美元的現匯收入。
總之,“只要能把蘇聯陷入麻煩的事,凱西都去幹”。
就是出於這個原因,前蘇聯人對威廉.凱西的擔心超過了對里根的擔心,由於凱西含混不清的說話方式和里根總統聽力不佳的缺陷,克格勃甚至懷疑到底是凱西在決策還是里根在做決策。
蘇聯解體後解密的資料顯示,克格勃是掌握凱西局長與里根總統之間這種稀裡糊塗的“雞同鴨講”,他們一度懷疑凱西以這種方式糊弄總統。不管怎樣,在影響前蘇聯解體的外因中,凱西的政策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前克格勃的一位高官說:“不能說是中央情報局顛覆了蘇聯,至少凱西和他的政策推倒了蘇聯最具分量的承重牆。”
我們常說堡壘往往是從內部被打破的,面對是美國咄咄逼人之態,蘇聯又是怎麼樣做的呢?
勃列日涅夫的執政水平,其實就兩個字——平庸。
此時的蘇聯已是耄耋老人,渾身是病,但勃列日涅夫說:“改革做什麼,我們不需要。”
勃列日涅夫從上臺伊始,間接恢復了領導幹部終身制,造成的結果就是幹部有恃無恐,把地方和部門打造成自己的獨立王國,而他們就是獨立王國裡的國王。
於是在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幹部的特權氾濫成災,沒有任何部門可以監督他們,當然也可以說,監督部門也加入既得利益集團了。
既然一輩子能做官,還沒有丟掉權力的風險,甚至沒有人監督,那他們還怕什麼?
他在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摩爾達維亞共和國、哈薩克共和國等地工作多年,有很多同事和屬下,出任蘇聯最高領導人後,感覺要保護權力地位,必須提拔自己人。
來自第聶伯羅的謝洛科夫做了17年內務部長、吉洪諾夫出任部長會議主席、格魯舍沃伊一躍而成上將......那些早年間認識勃列日涅夫的人,基本都升遷,即便因爲能力不足以掌權,起碼也能保證級別夠高。
來自摩爾達維亞的茨維貢,做到大將和克格勃副主席,契爾年科則升遷爲辦公廳主任,管理一切機密文件和檔案,後來誰想見勃列日涅夫,必須經過契爾年科。
契爾年科就是蘇共的大內總管,這份權力重不重,大家都心裡有數。
在莫斯科沒有派系的安德羅波夫,也被勃列日涅夫網羅起來,任命爲克格勃主席,替他掌握另一條戰線的大權。
他的兒子尤里啥本事都沒有,年紀輕輕就是外貿部第一副部長,女婿丘爾巴諾夫只用10年時間,就從小職員做到內務部第一副部長。
整個蘇聯成了勃列日涅夫的天下。
但這時的蘇聯經濟,已是一塌糊塗,從1973年起,蘇聯成爲糧食進口國,每年需要進口3000萬噸左右的糧食,而多年前的沙俄帝國可是糧食出口國。
美國中情局局長凱西利用沙特阿拉伯增加石油產量的辦法,使得石油危機爆發,蘇聯經濟根本沒有增長。
勃列日涅夫又做了動搖國本的事情,1979年,爲了維護大國的霸權,蘇聯入侵阿富汗扶持親蘇勢力,從此陷入10年戰爭泥潭,保守估計耗費1000億美元。
以蘇聯脆弱的經濟結構,這些錢幾乎把老底掏空了。
勃列日涅夫拉着蘇聯這個曾經強大的帝國,在寒風蕭瑟中,步履蹣跚走向一個帝國的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