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生百億再押LCD的“十字路口”
LCD領域的激烈內卷,正在接近尾聲。
韓國廠商LG在華的樂金顯示(中國)有限公司(下稱“LGD廣州廠”)80%股權、樂金顯示(廣州)有限公司100%股權已被作價108億元,出售給TCL科技(000100.SZ)子公司TCL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下稱“華星光電”)。
站在面板競爭持續白熱化的當下,或許是李東生和TCL系向搶佔更大LCD份額所押下的重注。
早在2020年,TCL科技就曾以10億美元左右的價格收購三星在華LCD工廠等。
回溯TCL系併購之路充滿各種挑戰,例如此前大手筆收購中環集團,藉此話事TCL中環(002129.SZ),進軍光伏行業。
但如今受到行業產能過剩的衝擊,TCL中環正處於虧損狀態。
併購曾給TCL科技帶來大規模的商譽。
截至2024年6月末,TCL科技的商譽已達105.17億元,如今卻再度拋出幾乎與之等額的一場收購。
等待週期反轉之際,這次能否賭對?
再搶地盤
此次交易,TCL科技最爲看中的或許是LGD廣州廠。
LGD廣州廠旗下擁有1條8.5代LCD生產線,主要產品爲電視及商顯大尺寸液晶面板,設計月產能爲180千片大板。
8.5代線主要切割55英寸、65英寸(套切)、85英寸(套切)、98英寸等大尺寸產品。
截至2024年6月末,TCL科技已經擁有t1、t2和t10合計3條8.5代LCD生產線。
交易完成後,TCL科技將擁有4條8.5代LCD生產線,市佔率可以進一步提高。
據DISCIEN披露的《全球TV面板PSI月度數據報告》,2023年TCL科技子公司華星光電的LCD電視面板出貨量爲47.3M(百萬片,下同),僅次於第一名京東方(000725.SZ)的56M;同期LGD廣州廠出貨量7M,位居第八名。
這有望讓TCL科技進一步拉近與京東方的距離。
“收購完成後,LGDCA工廠(LGD廣州廠)將與TCL華星廣州t9產線組成‘雙子星’工廠,有利於優化資源配置,降低運營成本,提高運營效率,提升產線競爭力。”TCL科技表示。
京東方也曾參與LGD廣州廠股權爭奪。
早在去年,LGD廣州廠已經被傳出“賣身”的消息,彼時行業猜測京東方、TCL科技均有可能參與競購。
今年3月,京東方迴應媒體稱不排除有這一可能,TCL科技則不予置評。
僅5個月後,TCL科技就宣佈已經成爲LGD廣州廠的優先購買方,最終拔得頭籌。
此次併購將進一步提升大陸廠商的市佔率。
據DISCIEN的2023年數據,大陸頭部廠商京東方、華星光電、惠科和彩虹股份(600707.SH)子公司彩虹光電在LCD面板市佔率分別爲24%、20%、17%和6%,合計達到67%。
隨着LGD廣州廠併入華星光電,大陸頭部廠商的市佔率有望超七成。
近年來,韓系、日系廠商則在持續被卷出LCD市場。
早在2020年,三星已出售其蘇州LCD工廠,加之此次LG出售LGD廣州廠,韓系廠商已經基本退出LCD的競爭。
日系廠商亦是如此。
今年8月21日,日本國內唯一生產電視面板的廠商夏普,宣佈堺市工廠已停產LCD大尺寸面板。
如此趨勢下,過去日本、韓國、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四區域並立的局面被打破,LCD市場的“玩家”或將僅剩大陸與臺灣。
兩度“搶食”韓系產能
此次TCL科技的出手,仍然是一次逆週期押注。
2017年開始全球終端市場需求不振,雖然2021年迎來小高峰,但2022年2季度又開始持續下滑。DISCIEN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LCD的TV面板出貨量234.6M,同比下滑10%。
體現在LGD廣州廠,2023年63.34億的收入、6.02億元的淨利,分別同比下滑36.84%、14.73%。
受到今年需求持續放緩衝擊,全球LCDTV面板上半年出貨量爲118.9M,同比下滑2%。
但TCL科技依舊選擇出手,或許是對LCD競爭格局趨於改善,供需反轉概率提升的預期押注。
這不是TCL科技近年來首度併購同業。
2020年,TCL科技作價10.80億美元,合人民幣76.22億元交易對價收購原三星旗下蘇州LCD產能(現更名爲蘇州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下稱“TCL蘇州廠”)等
TCL蘇州廠擁有1條8.5代LCD生產線。
2019年,LCD正處價格戰和週期寒冬,TCL蘇州廠的淨虧損達0.28億元。
但出手的TCL科技當時認爲,行業週期調整已經逐漸見底,供需關係有望改善。
“因產能集中釋放,本輪半導體顯示產業週期波動自2017年底持續至今,全行業經營效益底部徘徊,需求端穩步增長,供給側整合蓄勢已久,本次收購有助於全行業供需關係改善以及產業集中度的提升。”TCL科技指出。
在收購次年,這一交易就對TCL科技產生積極影響。
2020年第三季度開始TCL科技的業績增長顯著,當期收入、淨利潤分別爲194.14億元、9.9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9.05%、32.28%。
蘇州廠並表後,TCL科技2021年業績一度伴隨製造業高點爆發。當期大尺寸業務收入達到565.5億元,同比增長95.1%。
在業內看來,先後將TCL蘇州廠、LGD廣州廠併入麾下TCL科技,在LCD行業的話語權有望得到上升。
“頭部廠商掌握更多市場份額以後,可以以銷定產,合理控制庫存水平。同時份額的提升也意味着擁有更多自主的定價權,行業內的低價競爭內卷問題有望得到緩解。”北京一位消費電子行業人士指出。
由於液晶面板產線需大規模資金投入,產品從前期推廣到順利量產交付,過程複雜且耗時較重,新進入者具有較高的門檻。
“LCD比較便宜,工藝成熟,基本上沒有多少利潤空間,很難再有新的進入者。”該人士進一步指出。
週期的“河流”
TCL系的併購之旅不總是一帆風順。
TCL中環(002129.SZ)正是TCL科技併購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其由此踏入光伏行業。
2020年,TCL科技斥資109.74億元收購中環集團100%股權,並以此控制TCL中環。
TCL科技曾對這起交易賦予許多期待,認爲這有助於雙方發揮資金、技術等優勢,通過協同整合、產業落地等方式把握能源供給升級的機會。
彼時這筆交易發生的背景,正值光伏行業穩定增長階段。
2019年,TCL中環收入、淨利潤分別爲168.87億元、12.6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2.76%、59.85%。
硅片產能提速疊加需求升溫,TCL中環在2022年迎來高光時刻,當期創收670.10億元,同比增長63.02%。
但由於行業產能過剩,TCL中環很快在次年出現業績大幅下滑,當期歸母淨利潤爲34.16億元,較上年幾乎腰斬。
失誤的產能決策進一步加深業績困境。
例如2023年行業已經處於產能過剩,但時任TCL中環CEO沈浩平仍堅持滿產滿銷,進一步擴大虧損。
2024年上半年,TCL中環由盈轉虧,歸母淨虧損達到30.64億元。
今年8月,沈浩平已經主動辭職,TCL的掌門人李東生則暫代TCL中環CEO之職。
在行業低谷期,親自接管的李東生會怎樣調整經營策略,值得期待。
等待逆轉時刻
此次重金押注LCD能否達成預期,仍是未知數。
這筆交易存在種種挑戰。
一是雖然逆週期出手,但這筆交易不算“便宜”。
LGD廣州廠59.5%股權的收購金額爲73.7億元。按照13.34億美元(合人民幣93.53億元)註冊資本計算,收購價爲1.32元/註冊資本,估值爲123.46億元。
以LGD廣州廠2023年6.02億元淨利潤計算,則交易的對應市盈率(PE)爲20.51倍。
作爲可比同業的彩虹股份,滾動市盈率(PE-TTM)爲13.2倍。
百億併購款對於TCL科技來說,或許存在一定的資金壓力。
截至2024年6月末,TCL科技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爲179.24億元,同期資產負債率爲63.84%,高出京東方11.32個百分點。
今年7月,TCL科技剛發債募資20億元,其中的14.30億元主要用於還債等。
信風(ID:TradeWind01)向TCL科技瞭解此次併購相關問題,但截至發稿前並未獲得迴應。
二是下游供需何時趨於平衡,是對TCL科技韌性的考驗。
今年8月,TCL科技承認短期內,由於淡旺季切換,面板價格出現小幅波動,但預計行業供給側調整,可以推動面板價格保持向好趨勢。
TCL科技的供給側調整是否涉及減產,仍具有不確定性——此前有消息稱,華星光電將於今年國慶假期前後放假一到兩週,但這尚未得到證實。
第三方數據機構洛圖科技預計,在“以舊換新”補貼政策的刺激下,終端市場有望回暖,10月部分大尺寸產品價格有可能迎來反轉。
三是隨着跨國大廠紛紛退出LCD行業轉投OLED,長期LCD的技術替代風險是否會進一步上升,正受到關注。
“OLED技術在大尺寸顯示面板的應用所面臨的主要問題來自於其有機自發光層材料的不穩定性,這個還需要進一步改善,以降低成本,OLED目前還是比較適合小屏,所以短期內LCD是不可能替代OLED的。”一位上海的消費電子行業人士指出。
該人士還指出,消費降級後,相比於其他新技術,LCD電視的價格相對較低,同樣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TCL科技所看好的週期反轉時刻是否已然來臨,市場正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