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西:我的偶像周光召

中國僑網北京8月23日電 8月17日,中國科學院原院長、“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周光召院士在北京去世。美國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主席李大西撰文《我的偶像周光召》,回憶與周光召先生相識的44年,現將全文摘編如下。

第一次見到周光召先生是1980年1月,在廣州舉辦的粒子物理理論討論會,他是到會外國科學家關注的焦點,我眼中的巨星。和他打了招呼,我激動不已。

1980年我去美國讀研究生後,周光召先生到美國訪問一年,和我的導師有合作,我纔有機會和周先生近距離接觸。當時,邀請他去弗吉尼亞大學的馬爾夏克(Robert Marshak)教授是老一代美國出生的著名理論物理學家,美國物理學會主席。他非常推崇周光召教授,專門爲周光召教授召開了一個非常隆重的研討會,參加會議的有李政道、楊振寧等諾貝爾獎得主,還有和周先生同時獨立發現贗矢量流部分守恆定理的南部洋一郎教授(後來他也得了諾貝爾獎)等著名科學家。

1985年,我有機會和周先生一起出席在加拿大舉行的國際高能物理大會。那時,周先生已經是中國科學院的副院長兼理論物理所所長。他單獨一人蔘加會議,給了我連續幾天和他在一起討論的機會。我們除了一起談論有興趣的物理問題,也海闊天空聊了其它的話題,特別是對中國科研工作的種種設想和評論。

談到研製原子彈時的困難,我問他,聽我大學老師陳宗蘊教授說,原子彈的研究,沒有電子計算機,很多問題就是他們200多人用手搖計算器搖出來的。周先生告訴我的確是這樣。整個原子彈研製項目很長時間只有一臺很落後的計算機,大量的計算是用人力做的,也有用算盤算。原子彈就是在這麼艱苦的條件下作出來的。他對他自己主動申請中斷高能理論物理研究,隱姓埋名參加兩彈一星研製,從來沒有後悔過。這次,周先生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從仰望的科學家偶像,演化爲人格崇高、有血有肉、亦師亦友的真實的人。

再次見到周先生時,是1995年,在汕頭舉行第一屆世界華人物理大會。汕頭是我家鄉,我是國際華人物理協會的終身會員,很高興在大會上見到了已經成爲中國科學院院長的周光召先生。見面時,他對我轉入金融並沒有微詞,反而對我在華爾街還如何研究物理頗感興趣。

2004年,在周光召先生的直接關心領導下,中國科協啓動了“海外智力爲國服務行動計劃”,目的就是響應和落實國家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把科協和海外35個科技團體的聯繫建立起來。我代表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參加了“海智計劃”,每年又增加了見到周光召先生的機會。這是一個很有遠見的計劃,周光召先生也爲此注入了心血和感情,他幾乎每年都參加我們的活動,直到他卸任中國科協主席,還是十分關心。

2011年9月,我和國際華人科技工商協會的顧問柳懷祖先生、會長龐陽博士到周先生的家裡拜訪。我們見面是在一個很大的客廳裡,一張長桌子,放着各種類型的資料。很顯然,周先生雖然82歲了,還是在堅持閱讀文獻。

周先生對我們談到的太陽能光伏和芯片的項目都聽得津津有味,還不時發問。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當我談到最近在進行的事情時,提到有位科學家有一個新的理論,有可能得到類似低溫核聚變的新能源。我沒有想到,周先生聽了以後,斷然表示,這絕不可能。如果要用到國家資源,他會堅決反對。我告訴他,我感興趣的是已經有一個水中的放電裝置,可以做環保用,而且過程中有淨能量產生。電極上,也有明顯的鈉元素產生的痕跡。所以我覺得值得進一步探討。他說,如果你是用自己的錢在試驗,那沒有關係。如果要用國家的財力,我堅決反對,號稱有低溫核聚變的技術我見得多了,沒有一個是靠譜的。這是我和周先生接觸幾十年中,第一次看到他斷然反對的項目。

回憶起我一生和周光召先生交往的過程,我才發現,我何等幸運,在一生之中遇到這麼多的巨星,得到何等寶貴的教誨,周先生正是這些巨星中最爲燦爛之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