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城·故事】軍工企業興衰

“我們肩負民族的期望,奔向祖國的四面八方。追求着理想遠離了爹孃,放下揹包就是故鄉……”每當聽到這首激越、高昂的《軍工之歌》,都會情不自禁想起曾經活躍在新疆國防工業戰線的那些軍工企業。

紅旗機器廠熱烈慶祝庫爾勒建成雙模範市。

職工禮堂。

20世紀60年代初,毛澤東主席指出:“新疆的主要危險來自蘇聯現代修正主義”,從戰備需要出發,1964年12月,自治區黨委做出《關於加強地方軍工建設的決定》,成立自治區軍工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簡稱“國防工辦”,負責軍工三線建設。中央從全國各地的大中型軍工企業抽調大批技術骨幹,並就地接收了一批優秀的複員軍人,搭起了新疆地方三線軍工企業的人員班底。

紅旗機器廠職工下班時的場景。

1972年子弟校的幾個班級同學在某部隊禮堂聽解放軍做報告。

這支來自全國各地的支邊大軍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在戈壁、深山中建起了一批生產技術在全國都堪稱領先的軍工企業,創造了“當年建設、當年試製、當年定型”的高速度。一時間,南到庫車的反修機器廠,庫爾勒的紅旗機器廠、前進機器廠、工模具廠、紅光器件廠,焉耆的紅星器件廠、紅衛機械廠等“小三線”軍工企業,中到阿拉溝山區的東風機器廠、星火機器廠、燎原機器廠、曙光機器廠、勝利機器廠等“大三線”軍工企業,北到烏魯木齊的反帝機器廠、新疆標準件廠、新疆半導體器件廠、新疆無線電一廠等軍工配套企業,形成了門類齊全、互爲 依託、就地配套的軍工生產體系。生產的大批軍品源源不斷地運往全國各地,有力地支援了戰備工作,爲祖國的國防建設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新疆軍事工業發展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車間組織春遊活動。

副業隊種植蔬菜保障職工生活需要。

與此同時,自治區國防工辦還逐步建起了紅旗技工學校、國防工辦醫院、國防工辦運輸公司、建築工程大隊、“07”單位新疆物資供應站、國防工辦招待所等單位,形成了系列化的軍工配套服務保障體系。

工具科參加廠工會舉辦的歌詠比賽。

在發展生產的同時,這些軍工企業的生活設施也逐漸健全、完善起來,紛紛建起了澡堂、電影院、招待所、幼兒園、子弟學校、醫院、圖書館、籃球場、蔬菜和副食品商店,設立了儲蓄所、郵政所、新華書店等,儼然一個自給自足、一應俱全的小社會。

原商店全景。

當時,軍工企業的職工大都經過嚴格的政審和挑選。加之軍工企業設備強、技術精、名聲好、待遇高,就連找對象都高人一頭。因此,當時的年輕人都以能進軍工企業工作爲榮。那時,軍工企業工人穿着工作服走在大街上,常常招來旁人羨慕的眼光。

1981年紅旗廠語錄塔-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

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在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政策調整中,三線軍工企業紛紛下馬轉產民品,並下放到企業所在地政府管理,自主經營,走向市場,部分企業整體搬遷至內地。留在新疆的企業由於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產品成本高,市場競爭力差,加之信息閉塞、傳統的“大鍋飯”體制等原因,或因經營不善而破產倒閉,或被其他企業兼併,或被改制成民營企業,逐漸淡出了軍工行業。

1986-1991年紅旗廠工人俱樂部、紅旗廠大禮堂 。

當一度輝煌的軍工企業悄然消失後,請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們千萬不要忘記,在遙遠的新疆的戈壁荒漠、大山深處,曾經有那麼一羣人,他們遠離家鄉,告別親人,默默奉獻、艱苦創業,爲祖國的國防事業灑下了辛勤的汗水,獻出了青春,甚至付出了寶貴的生命,有許多人已經長眠在他們爲之奮鬥終生的第二故鄉。他們的後代,大多數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成爲了地地道道的新疆人。

1995年紅旗廠花園景象。

軍工風光雖然早已不再,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拼搏、特別能奉獻”的軍工精神,將永遠激勵着我們這些“軍工二代”,成爲引領我們人生航道的一盞明燈。

作者:陳耀民

配音:譚皓月

圖片:阿德力江·託合提

編輯:張倩

摘自《守望庫爾勒》第一輯 家園印象

庫爾勒市融媒體中心

本文原創 未經允許

非官方媒體禁止轉載

如有違反 依法必究

庫爾勒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

便民服務熱線

0996-2168400、2168401、2168403

郵 箱:keltv@qq.com

編輯:馬春梅

審覈:李潔

監製:蔡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