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子淨利增長背後:代銷業務發展、規模持續擴大

隨着上市銀行2024年半年報的披露,理財公司的上半年經營情況也浮出水面。第一財經梳理髮現,上半年理財公司取得營收、淨利潤一定程度增長,背後是發力代銷業務賺取渠道費、降費率等手段推動規模增長所致,業內人士認爲,未來發力代銷將成爲趨勢,但持續波動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引起不少投資者擔憂,理財公司還應在產品開發、研究上多下功夫,爲投資者增厚收益。

增量資金推動淨利潤增長

今年上半年,理財市場規模迎來高增。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4年上)》(下稱“《報告》”)披露,截至2024年6月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爲28.52萬億元,較去年末的26.80萬億元增長了1.72萬億元,增幅6.42%。這一數字很快將趕上2022年贖回潮之前的規模,體現出投資者對理財市場的興趣逐漸濃厚。業內人士認爲,資金持續回落理財市場,這部分增量資金爲理財公司營收、淨利潤增長打下基礎。

據第一財經不完全統計,26家內資理財公司中,除去未披露中期規模的3家,1家規模與去年末持平,2家出現下滑,共有20家實現中期規模較去年末實現增長,10家實現雙位數增長。分類型來看,國有大行旗下理財公司均實現理財規模快速增長,交銀理財、中銀理財等均實現兩位數增幅,其中,規模增長速度最快的中郵理財,增速爲23.29%。

此外,股份行旗下的理財公司也實現快速增長,但增速稍慢於國有行旗下理財公司。華夏理財的中期理財產品規模較去年年末增長21.10%,浦銀理財、信銀理財、光大理財等均實現雙位數增長。

在這一輪理財市場規模上升過程中,區域行理財機構也表現突出。南銀理財、蘇銀理財均出現雙位數增長,杭銀理財、北銀理財產品的中期規模也出現一定增幅。在業內人士看來,區域行理財機構具備“優質資產+本地用戶高粘性”的優勢,能實現這部分資金流入本地銀行的理財機構。

不過,作爲理財公司中僅有的兩家規模破2萬億元的理財公司,興銀理財和招銀理財卻出現規模下滑。截至報告期末,前述兩家理財公司理財產品規模分別爲2.15萬億元、2.44萬億元,分別較年初下降4.87%、4.31%,其中招銀理財較2022年末的2.67萬億元已縮水0.23萬億元。

在業內人士看來,行業競爭加劇、流動性風險管理、監管考覈、“資產荒”壓力等均是限制2萬億元+理財機構規模再上臺階的核心因素。這也意味着,對於頭部理財公司而言,如何維持規模穩定乃至增長成爲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王子瑜認爲,一方面,商業銀行財富平臺趨於開放,加大理財產品競爭;另一方面,理財產品短期化背景下流動性風險管理訴求加強;同時,理財公司評級辦法或對規模增長的考覈要求降低;此外,“資產荒”壓力加劇,理財機構資產欠配壓力較大,同時理財產品同質化有所提升。

代銷業務是淨利增長主因

在規模增長的基礎上,不少理財公司取得較好的業績增長表現。第一財經梳理髮現,今年上半年,除去4家未披露中期淨利潤情況的理財公司,有5家理財公司淨利潤突破10億元,幾乎要超過部分小型區域銀行的今年上半年的淨利潤。比如淨利潤規模最大的興銀理財,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增長15.80%至13.41億元,已高於同期廈門銀行、無錫銀行、蘇農商行的淨利潤水平。

借力於理財市場規模高增,上半年有17家理財公司出現淨利潤同比增長。其中多家國有行旗下理財公司實現淨利潤雙位數增長,部分股份行旗下理財公司也實現規模高增,增幅最大的是浦銀理財,上半年實現淨利潤5.25億元,增幅爲136.49%。

根據中金公司發佈的一份研報統計,今年上半年,理財子公司淨利潤較去年同期增長14%;其中,國有行、股份行、區域行理財子公司淨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4%、17%、6%。其中,招商銀行、平安銀行上半年代銷理財銷售收入同比增長40.4%、22.3%。經測算,測算招商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年化銷售費率約爲0.18%,相較2023年提升3bp。

理財公司人士對記者表示,今年以來快速擴容的理財市場規模是理財子公司淨利潤增長的最重要的原因。記者注意到,多家理財公司拓展代銷渠道,爲淨利潤貢獻不小增長點。比如,交銀理財報告期內實現行外代銷產品餘額8221.95億元,佔理財產品銷售產品來源的56.35%。興銀理財今年上半年也累計開拓中小銀行代銷合作機構超510家,在中小銀行代銷渠道的理財餘額爲1958億元,較上年末增加超140億元。

《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31家理財公司中,3家理財公司的理財產品僅由母行代銷,28家理財公司的理財產品除母行代銷外,還打通了其他銀行的代銷渠道。此外,18家理財公司開展了直銷業務,上半年累計直銷金額2331億元。

“減費讓利”制約淨利潤增長

今年上半年,也有理財公司出現淨利潤下滑情形。截至報告期末,上銀理財、建信理財、北銀理財、招銀理財、民生理財淨利潤均出現兩位數下滑,其中上銀理財實現淨利潤0.83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6.54%;同期,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02億元。

上述理財公司中,除了招銀理財及建信理財,上半年均實現一定程度的理財產品規模增長,但淨利潤卻出現下滑。

業內人士對記者分析,主要是階段性的減費讓利導致理財公司淨利潤同比下滑。今年上半年,全行業的理財公司掀起“降費潮”,固定管理費、託管費、銷售費等均參與下調,不少銀行更是推出零費率策略,比如招銀理財,此前宣佈將理財產品費率降至零,而這一舉措也使得招銀理財在規模下滑的同時,業績表現更是“雪上加霜”,報告期內,招銀理財實現淨利潤14.47億元,同比去年同期的16.60億元下滑了12.83%。

王子瑜指出,從產品結構來看,由於含權理財產品規模收縮、固收類理財產品呈現短期化,預計理財產品加權平均費率略有降低。

據普益標準統計,截至今年6月末,全市場已有超2萬隻理財產品的固定管理費率低於0.1%以下,產品數量佔比37%,低費率理財產品已經大面積出現。

進一步來看,理財公司掀起“降費潮”,目的是爲了在波動的市場環境中,留住客戶、穩住規模。其根本原因是理財公司面對大幅波動的理財市場,無法爲投資者留存乃至增厚收益,只能通過讓利手段挽留客戶。

根據普益標準的統計數據,截至6月末,理財公司合計近6個月平均年化收益率爲3.3700%,較去年末下降36.84bp。其中,國有理財公司下降幅度最大,爲55.55bp,城商行、股份行、農商行均有不同程度下滑。

近期,理財市場進一步波動,對理財公司形成不小挑戰。根據普益標準的數據,理財公司近7日年化收益率年內呈現大幅波動的趨勢。截至記者發稿,8月份理財產品7日年化收益率僅爲0.7768%,較上月的3.3446%環比下降256bp。

業內人士認爲,在低利率水平時代,提升交易能力、平抑波動,從資產端、產品端、渠道端多措並舉構建差異化競爭優勢。不僅要深入挖潛多元化資產配置能力,通過交易增厚投資回報;還要加強資產定價及趨勢預判能力,挖掘交易價值、捕捉交易機會,確保投研成果有效轉化爲交易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