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昂不見得錯、女大生或許沒那麼對?博愛座讓位合理否 最核心本質在2件事
臺灣捷運一向設有博愛座,乘客「是否讓座」於近年更成爲社會一大爭議話題。(示意圖 / shutterstock)
臺灣捷運一向設有博愛座,乘客「是否讓座」於近年更成爲社會一大爭議話題。作家李昂日前搭乘北捷時,因遇2名年輕女子不願讓出博愛座,爲此憤而拍照、上網公審,掀起民衆熱議,間接再一次讓社會重新直視「博愛座存廢」的問題省思。
又如日劇《王牌大律師》第一集開場片段,女主新垣結衣先入爲主認定老人年邁,因此須被讓座,並強迫男主堺雅人起身將座位讓出,未料卻遭反嗆:「以年齡判斷沒有體力,正確嗎?」緊接不斷輸出觀點,如年輕人可能患有心臟病,單憑肉眼觀察無法辨別,而老人實則身體強壯、健康無恙等假設,強力辯證皆令作爲「正義魔人」的新垣結衣啞口無言。
男女主二人該段爭議點直接點出「隱性需求」,言下之意即爲一般肉眼看不見的身體疾病,因此需要或不需要,實在難以單憑外觀進行判斷。另,捷運博愛讓座同時拋出社會對於「原始定義」的問題探討,回溯讓座最初根本,原僅出於人情溫暖的真善美舉動,後來卻因社會規範以及普世大衆的價值,逐漸演變爲博愛座上的乘客只能是老、弱、婦、孺,一種狹隘的刻板印象。
事實上,所有的價值倡導皆爲效率主義,人於倡導任何價值時,皆難以清楚作出具體個案的判斷。最終迴歸至「讓座」核心本質: 你看見一位年近60歲的老人上車,但老人看上去仍身體健壯,而你此時無病無痛,讓出座位是因爲「愛心使然」,還是出於「社會壓力下的從衆行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