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若綠電來自迫遷 違養水種電初衷
屏東縣枋寮的光電場被形容爲「惡鄰」,周邊雜草叢生,躲藏蛇鼠與害蟲,造成鄰田管理更困難。記者鄭朝陽/攝影
光電亂象已久,從之前的良田種電、砍樹種電,近來變本加厲;光電板不僅征服山頭、佔領有文資價值的遺蹟,更一步步裂解農漁村的產業鏈,恐阻斷青農返鄉之路。地面型光電的社會衝擊比預期更大且深,在講求氣候正義和「企業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的國際主流下,政府和企業須警覺,若綠電來自迫遷、危害生態與在地產業,恐埋隱憂。
屏東縣沿海四鄉鎮被縣府以嚴重地層下陷區之名畫爲光電專區,本可接軌屏東縣前縣長曹啓鴻的「養水種電」政策,但實際推行結果,鄉間景觀破碎、光電場蛇鼠爲患、離農者漸增等負面效應逐漸浮現,加上光電助漲農地租金,無異將返鄉青年拒於農漁村之外,也被批評與「養水種電」初衷漸行漸遠。
屏東只是全臺種電爭議的縮影,有更多生態、景觀敏感地,在追趕綠能目標下可割可棄。面對爭議與衝擊,政策把關工具遲未發揮效能,及早阻止種電的副作用,甚至正向引導與在地共生共榮,實難辭其咎,也與執政黨的「愛鄉土」理念背道而馳。
開發行爲必須堅守環境正義底線,綠能也不例外。猶記得臺積電在被徵收用地的拆遷戶激烈抗爭下,突然宣佈放棄進駐龍科三期,不無環境正義與企業ESG的考慮。民進黨種電國策若如「失速列車」,無情地衝撞純樸的農漁村,把青農、老農都當成「農村最軟的一塊」,這種綠電還是國際認可、符合ESG的綠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