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軍牽手王小川,“百川智能”有機會成爲中國版OpenAI嗎?

文|王雨桐

“百模大戰”的背景下,已經有大模型交出了小考的答卷。

百川智能,這個由搜狗創始人王小川在今年3月拉起隊伍,從基礎大模型做起,一直採取開閉源並行的形式對外發布模型的公司,自今年4月成立以來,已經推出了6款大模型,平均每28天發佈一個新模型。聲稱要“構建中國最好的大模型底座”、在年底發佈追平GPT-3.5的王小川,最終沒有食言。

就在9月25日,百川智能發佈了最新的閉源大模型Baichuan2-53B,全面升級了數學和邏輯推理能力,並通過高質量數據體系和搜索增強極大降低了模型幻覺。

3月,在大模型概念正當紅的時候,王小川率領舊部,轟轟烈烈成立了百川智能。坦率來說,對於百川智能的員工而言,更像是從搜狗搬家到了另一個地方辦公,團隊裡有不少搜狗的舊部,磨合起來異常順利。王小川8月初公開表示,彼時百川智能120人上下規模,有搜狗背景的成員佔據30-40%。

僅用了2個月的時間,百川智能就誕生了第一款大模型Baichuan-7B,然後一個月更新一次,到了9月,530億參數的閉源Baichuan2-53B,已經開始進軍To B了。身懷王小川的金字招牌,高效的研發速度,百川智能的發展速度引人注目。如果發展順利,百川智能極有可能在衆多的大模型混戰中脫穎而出。

但看似順利的背後,百川智能也面臨着隱憂。

一是風口之下,大模型競爭激烈,脫穎而出絕非易事。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佈的《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圖研究報告》顯示,截止到今年5月,國內已經發布了79個大模型——盤古、悟道、文心一言、通義千問、星火認知……多如牛毛的大模型混戰之下,百川智能需要熬出大考,自然需要更加豐厚的資本。

二是應用場景需要進一步擴張。儘管目前已經有200多家企業申請部署了百川大模型,涵蓋雲廠商、科技行業、製造、消費等行業的企業,但對於百川智能來說,應用場景的擴張還有很大的空間。此外,隨着技術的不斷髮展,百川智能也需要不斷更新和升級,以適應不同領域的需求。目前,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均已實現大模型的落地,且它們的資金和技術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種種的背後,都離不開“燒錢”二字。

從百川智能的融資頻率來看,百川智能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據悉,百川智能早前已經獲得了5000萬美元啓動資金,初步搭建起包括搜狗、百度等技術骨幹在內的團隊,並獲得了包括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等衆多中國人工智能學術界領軍人物的支持。

除了5000萬美元啓動資金,天眼查數據顯示,今年5月,百川智能還完成了一筆天使輪融資,2023年最豪華投資機構陣容匯聚,這一輪融資由騰訊、小米、金山、慕華資本、清華控股、好未來、渶策資本、深創投、紅點中國、卓源資本、衆爲資本、愉悅資本、順爲資本、心資本等十餘家聯合投資。

創辦百川智能後,王小川的步子邁得很大,走得也很快。

今年2月,原搜狗CEO、現百川智能創始人兼CEO王小川在微博上這樣評價OpenAI的成功:“首先是技術理想主義的勝利。中國需要自己的OpenAI,就需要技術理想主義。我相信中國能誕生自己的OpenAI。” 顯然,王小川希望百川智能能夠承擔起這樣的重任。

面對夙願,王小川和百川智能都需要一個既有錢、又有技術的合作伙伴。此時,小米出現在他們的視線中。

隨着當前蘋果、華爲、三星、OV、榮耀等幾乎所有頭部廠商都先後宣佈了落地或將要落地大模型,小米自然有了緊迫感。此前,儘管小米的高層曾表態:“小米不做通用大模型“,但小米高級副總裁、手機部總裁曾學忠就曾提到,AI和手機的端側結合可能成爲下一次跨越。AI讓設備能夠真正“理解”人,從而讓人與設備更進一步結合。

二者一拍即合,小米全面擁抱大模型,與百川智能展開全面合作。在這樣的契機下,小米對百川智能進行了第二次A3輪融資,市場傳言順爲、小米再次重金押注,融資額約數千萬美元。對於上述投融資消息,百川智能表示暫無說明與迴應。

然而,投資百川智能會不會僅僅是小米的又一場賽馬遊戲?

小米集團和順爲資本已向市場上公認的兩位頭號玩家:智譜AI和MiniMax重金注資。大模型浪潮之下,雷軍和小米顯然更看重大模型的變革之力,且動作相比決策式AI浪潮時更快、更準、更猛。

這對於初創企業的百川智能而言,並非好消息。一方面要與智普AI和MiniMax同臺競技,另一方面還要和老牌勢力阿里、百度、騰訊登實力雄厚的廠商“拼刺刀”。 畢竟,百川智能和以前的搜狗所面臨的境遇並不相同,搜狗的誕生有當年的搜狐作爲靠山,又有阿里巴巴和騰訊後續的戰略入股。而百川智能,仍是孤軍奮戰。

一直被稱爲“五道口守門員”的王小川,從在清華大學的求學,到在搜狐和搜狗的創業,再到如今的百川智能,他始終沒有離開這個創業者的寶藏之地。

不論未來如何發展,至少在這次的新徵程中,王小川信心十足:“在美國做開源大模型或做通用已沒有懸念,投資也已經明確,但在中國不是,國內誰能做最好的大模型現在沒有定論,大家都有爭取的機會,而且不一定落在大廠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