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並快樂着”如何兼得
原標題:“累並快樂着”如何兼得
假期後開工,你“滿血復活”了嗎?
放假結束,不少人在社交圈刷屏四個大字:不想上班。“過了清明節假期就盼五一假期”“上班摸魚,下班積極”……這樣“職業倦怠”的心態,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
當下,關於“職業倦怠”的討論越來越多,面對這一羣體性問題,我們該如何理性看待?
(一)
倦怠感是一種情緒常態,就連中外名人也會“中招”。比如,列夫·托爾斯泰前一天下定決心“應當愛、應當勞動”,第二天就改口“很累,不想愛,也不想勞動了”;老舍描述自己對工作的態度:“一天到晚在那兒做事,全是我不愛做的。我不能不去做,因爲眼前有個飯碗。”
聽起來是不是跟我們頗有相似之處?但是,隨着社會進步與生活節奏的加快,“職業倦怠”的成因更加複雜,影響也更加廣泛。
“隱形加班”讓人心力交瘁。移動通信技術雖方便了人際溝通,但也模糊了上下班之間的界限。比如,下班後,工作軟件仍信息不斷,勞動者被迫24小時在線,週末難得散散“班味”也有可能被突如其來的工作打斷。人們的正常休息得不到保障,進而引發“人在工位,心在放假”的專注缺失。
“不得不卷”讓人精神內耗。面對升職加薪的前景與同行比拼的加壓,打工人只能“開足馬力”拼命卷。但是,一些考覈的“大山”始終翻不過去,幹勁逐漸被耗蝕,從而陷入“卷又卷不動,躺又躺不平”的兩難處境。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常常攪動打工人的心,讓人難以從工作中獲得滿足感、成就感。
“能者多勞”讓人有苦難言。在一些職場文化中,不少想拼、想幹的年輕人被迫陷入了“鞭打快牛”“小馬拉大車”等怪圈。自己的一攤工作尚且紛亂冗雜,還要被層層加壓各種任務,到頭來所得到的獎勵不過是“空頭支票”,甚至因爲幹得多反而錯得多,由此帶來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壓力。
(二)
當濃濃“班味”帶來的疲憊感揮之不去,消極的心態又進一步發酵,極易讓工作的動力失焦,讓奮鬥的意義失語。
“老黃牛”變成“老油條”。當“能者多勞”變成了“能者過勞”“能者白勞”,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纔不外露”或打造“蠢人”人設。從任勞任怨變成對工作挑挑揀揀,專挑能夠出名獲利、責任不重、較爲容易的任務去完成,一旦感覺可能費力不討好,就變成了“這也不會”“那也不會”。
對他人和社會產生疏離感。“職業倦怠”感不僅會讓人們與工作相看兩厭,對同事、對周遭環境也提不起興趣,深陷“無論別人如何成功,自己都在打工”的挫敗感,感覺自己即使拼盡全力,也翻不過“浪浪山”。這種精力或情感資源的缺乏,讓人經常感覺沮喪、無望和無助,只渴望“下班後失聯自由”。
在“選擇焦慮”中錯失與迷茫。“天天想離職,月月卻滿勤”,既苦於不斷重複的工作毫無新鮮感,又害怕職場挫折帶來的負面影響。在這樣的反覆拉扯之間,許多人找不到工作與生活的意義和支點,寶貴的熱情在內耗焦慮、患得患失中被磨損,常常感覺“一身疲憊”,變得“累點低”。
(三)
“職業倦怠”不是簡單的個體心理問題,而是現代社會的困境,不僅需要個人的自我調節,還要對社會層面進行深層調整。
對於個體而言,我們需要坦然面對自己、積極調整心態,學會驅散“職業倦怠”的“精神霧霾”。
嘗試“精神離職”。“精神離職”不等於“摸魚”、躺平,而是在工作時間保持專注,儘可能不讓工作佔據下班時間,這是一種注重高效率的工作方式。若能保持工作時心無旁騖,不僅會有更多機會踐行“下班積極分子”,而且會讓工作與生活的界限盡可能拉大,讓生活節奏有條不紊。
學會“抓大放小”。所謂“輕車熟路”,當打工人將工作這條“路”走得熟了,適當放下不必要的糾結和包袱,才能輕裝上陣。這就需要我們找準人生的主線,明確工作中的主要矛盾,集中力量去攻克,對於其他次要的或者暫時力有不逮的問題,放平心態,盡力而爲。
及時“滿血復活”。在工作節奏快、能力要求高、競爭壓力大的環境中,要做出點成績,不辛苦是不可能的。當感覺自己“吃不消”的時候,給自己來一點“情緒鬆弛劑”,像爆改工位、運動健身、Citywalk、夜校充電等,只要能治癒自己,都是“良方”,稍事休息,再赴征程。
對於用人單位而言,需要對職場管理多用心,對職工多關懷。
少一些制度牢籠。用人單位應該改變不合理的“996”或“007”,給足職工“離線休息權”,用真誠貼心的管理模式,代替無效加班、內卷競爭、疲於應付,纔有利於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
多一些人文關懷。在滿足職工物質需求的基礎上,也要更加關懷職工的精神需求。比如,一些企業探索建立員工幫助計劃,通過提供心理諮詢、職業生涯規劃等服務,幫助職工解決心理健康問題,爲職工找到了一個疏導情緒的出口。
正視生活的壓力,保持良好的心態,找準奮鬥的目標,願我們都能“累並快樂着”,發現人生的精彩,遇見更好的自己。(李振華)
來源:河南日報